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构建

时间:2022-09-27 02:44:5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构建

摘要 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大局和教学的方向,甚至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乃至国计民生的大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构建; 教学策略

【Abstract】The nature of Chinese subject positioning in relation to Chines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eaching direction, even to the talents' quality and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event,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Human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language subject, but als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subject orient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t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Key words】High school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63-02

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大家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方能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1 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前提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为艰巨,编得再好的教科书,如果让一些观念陈旧甚至顽固的老师去使用,也是没有办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少数教学思路比较僵化的老师,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很强的排异心理,面对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他们依然把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课堂上,他们凌驾一切,俨然是一切知识的代言人,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学生只有老实听,老实学,惟他马首是瞻的份了,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老师的嘴皮子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教学的态度来说,这些老师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惟恐讲得不透、不全,导致学生考得不好。十几二十年前,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才会使他们感觉良好,乐此不疲,应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然而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老师是落伍的、不负责任的、不称职的,他们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固守一隅,他们看不到考试这一指挥棒在悄悄地发挥着它的引导功能,转变它的角色,只能在历次不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前埋怨学生是如何如何的死板与不听话。

2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语文的人文性是以汉语中的思想文化为起源的,因此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性,“让学生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把学生作为有情感、有理智、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使语文学习真正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进而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语文的文化价值。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人类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一些对文化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例子,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3 在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因文会意的理解过程,也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教师都是文章的读者,都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就是一种“共享”,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的体验,共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之引导,二者的课堂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教师要注意: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而非单方面或一厢情愿的。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教师要学会善于倾听,要对学生的各种语言表达充满期待与耐心,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手段,灵活、迅速而理智地处理偶发事件。

4 把情感体验作为教学手段,点亮学生内心世界

“新课标”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陈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通过挖掘,把情感透射出来,打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我们教师应该学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文字中渗透出来的情感与道德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体验,并且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使我们的学生走进生活,走近语文。

5 建构完善的人文评价制度性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这种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在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学会了患得患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学会了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新评价机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发展,为人文性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6 与世相连,沟通情感

在对教材中较好的材料进行客观分析时,要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如《赤壁赋》,坡在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和愤慨中,从佛禅和老庄思想中获得了某种瞬间和永恒的超脱感:任自然而旷达,由一瞬而转为永恒。正是这种超脱,使他在黄州生活于凄苦孤独中没有沉沦,而是“习惯了淡泊和静定”“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着多种压力,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失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赤壁”情结中这种失意与痛苦的超脱,对现代人的心理调整,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从而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把我们的培养意识渗透进去,逐步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树立高品位的审美观,铸造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超出语文学科自身的范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插图精读搭舞台 辅助认知促思维 下一篇:软硬天师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