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副刊的柳暗花明

时间:2022-09-26 11:21:07

一度被誉为“报纸灵魂”、“培养作家的摇篮”的报纸文学副刊,不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年来,浮躁的社会风气加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以及第四媒体如网上论坛、聊天室、网络博客的大行其道,使人们不再把报纸副刊作为感情交流的载体了。同时,文学地位的日益边缘化,也降低了人们对报纸文学副刊的关注程度。

报纸副刊一直是刊登散文、杂文、文学评论等文艺作品的领地,副刊的这种优势,曾经在很长时期内延续了报纸的生命力。如今报纸的文学副刊逐渐受到冷落,正处在尴尬与困境之中。传统副刊的衰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代文学的状况,而一些作者没有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也使得文学离时代越来越远了。面对愈演愈烈的文化娱乐化浪潮,副刊是坚守还是退却,已经成为报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它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副刊的定位与取向,从中寻找柳暗花明的途径。

目前,报纸为了生存纷纷扩版,而扩版内容最多的是专刊。专刊不断蚕食着传统副刊的版面,在消费文化、感官文化的侵蚀之下,不少副刊为了迎合读者,版面上多是小男人小女人的风花雪月、无病,而完全不顾读者的感受。然而,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一直是副刊的生命。一位作家说过,文学副刊走到今天的尴尬境地,固然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冲击力量,自身的原因诸如一味迎合而丧失个性、小家子气、只重名人不重文章等等,也是不容回避的。

拥有百年辉煌史的文学副刊,在重压之下真的会一步步走向消亡吗?一方面是经济大潮下报业的扩张和竞争,另一方面是新兴媒体的挤压,然而我们仍坚信文学副刊不会消亡。如今硕果仅存的尚有人民日报“大地”、文汇报“笔会”、解放日报“朝花”、新民晚报“夜光杯”、羊城晚报“花地”等屈指可数的几家“老字号”,许多读者去买厚厚一叠报纸,实际就是冲着副刊去的。

副刊的兴衰既是一种报纸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许多作家、读者在谈到副刊的时候,常常使用“精神家园”之类的字眼。副刊的改革,只能加强这种精神与思想的因素,而不是把它变成纯粹娱乐的场所。其实,成功的副刊,“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影响力,就是一种品牌,一种引力,一种资本”。在正刊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好的副刊往往是可以救活一张报纸的。

副刊的本质是文化,副刊不仅表达“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与创造“文化”。作为报坛与文坛交融一体的文学副刊,依然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繁荣文学创作、传播时代强音、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神圣历史使命。这个时候副刊清醒坚守的,恰恰是它的理性诉求。副刊的这种理性诉求,能触及当代人的心灵深处,是对当代文化走向、当代人精神走向的把握,也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反思。作家龙应台说:“一个社会要从原有的轨迹上冲刺跃进,得依靠杰出脑力的激荡,刺激社会前进。副刊,可以是一个脑力激荡的磁场,迸发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大潜能。”

上一篇:我国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下一篇:精明的默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