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的探究和启示

时间:2022-09-26 11:00:47

对日本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的探究和启示

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公害接连发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再次推进工业化,从1959年到1970年经济都保持高速增长,社会空前的繁荣,国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长期繁荣的另一面是国内经济社会摩擦现象的频繁。在六十年代出现了一种消极现象:对生命和健康有严重危害的公害、环境破坏及交通事故增多了。由于这些危害直接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并具有威胁后代生存的性质,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对公害的认识和敏感程度也不断提高。

由于水质方面污染的发展,发生了熊本县的水吴病、新泻县的第二水吴病、富山县的疼痛病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此外,由于河流生态及水产资源遭到破坏,各地频繁出现民众与有关企业的纠纷。

产业活动的扩大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也相当的广泛和严重,尤其是在京滨、阪神、北九州等大工业集中地带,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对严重困扰着民众的健康安全。随三重县日本最早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开工而出现的哮喘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此外,大城市周围的光化学烟雾,从地下抽取大量工业用水造成的地基下沉、采掘矿业造成的自然环境恶化,还有因食物混进了有毒物质而造成的危害,如森永公司的含砷牛奶,兼实仓库的含毒油等,以及医药品受害事件,如有害安眠药造成畸形儿,有害杀菌剂造成的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症等。

二、公害事件中受害者的困境

上面所有公害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事件发生到搞清,消除危害原因以至向受害者赔偿损失,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受害人和极少数有关人士为搞清事实真相都经受各种阻力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政治家和行政机关的成员,与产业界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他们的行动受到企业的影响,常常不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而很多的地区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某个大企业,企业的发展被认为是该地区的发展。对企业的批评和责难都会引起多数市民和工人的嫌恶和排斥。因此,长期以来公害的受害者不仅很难从地区当局获得保护和正义的伸张,还长期受人们的疏远,饱受事态的炎凉,还被看做患“怪病”的人。

比如,在熊本县水吴市周围最初发生水吴病的时间是1953年,当时,这被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怪病,受害者有的神经系统受到破坏而疯癫而死,有的虽保住了性命,生活却不能自理。到了1956年,受害者数量迅速增加,七十八个人发病,十八人死亡。熊本大学的医学专家们对这种疾病做了大量实验和研究,1957年他们报告指出该病和窒素公司水吴工厂的废水中的重金属有关。然而企业一方面驱使部分学者进行反驳,并拒绝任何为搞清真相的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回避受害者,还以“原因不明”为由,以少量慰问金使受害者隐忍下去。自发现最初的患者到1968年为止,二十多年后政府才正式承认“窒素公司水吴工厂排放污水中含有水银化合物是造成熊本水吴病的原因”。而在此期间未采取有效措施,受害者人数不断扩大。

1969年,受害者们对日本窒素公司及政府提讼,这场水吴病诉讼历经多次审判,长期悬而未决。1996年,政府又提出最终解决方案,案件以和解的方式暂时了结,但未获认定的受害者仍在提起上诉,要求认定水吴病。而至今被认定为水吴病的受害者有2200人,据说还有大量水吴病的受害者存在,时至今日,发病已过50多年的受害者现仍饱受水吴病折磨。

三、公害事件中政府扮演角色

1. 放任和袒护

从1956年到1970年的这段时间里,日本政府的政策体系明显以“产业优先、促进增长”为中心。因而,当公害出现时,政府根本无意建立以安全和控制为目的,能够动员一切力量来防止公害的机构也没有为防止污染而采取强制性措施。总之,在优先发展的政策指导下,许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2. 部分立法到全面立法

限制公害的工作始于1949年都道府,制定了强制力较弱的防止公害条例,然而这些针对地区限制措施,还不能控制环境的恶化。

1970年,面对各种批评、抗议和抵抗运动的扩大,政府在召开的“公害国会”中做出修改,废除了经济增长优先原则,确立了国民生活环境优先的基本原则。在全国47个地区实行统一的环境政策:在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方面,制定了“防止大气污染法”和“防止水质污染法”。在噪音、震动和恶臭方面,制定了“限制噪音法”、“限制震动法”和“防止恶臭法”。在土壤污染方面,制定了“农用地保护法”、“工业用水法”等。

四、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正在实现工业化,人们环境法律过多关注能否带来经济性与便利性的功能,忽视了对环境风险的防范和污染的治理。因而,立法监督就更显得有利于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可持续原则下,准确理解法律及制定法律,并可以由此追溯法理背后的法律理念。环保理念的倡导与利益的实现应当一致,始终追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环境法律的立法必须依据环境的相容性作前提,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积极构建完整的法律体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参考文献:

[1]马洪、下河边淳:现代日本经济事典[M].中国科学出版社1982

[2]刘之秋. 环境保护立法解读[J].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2010

[3]加藤弘之.日本经济新论[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上一篇:浅谈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和自我保护 下一篇:浅析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及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