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奇的福建土楼

时间:2022-09-26 07:04:40

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一部分辗转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

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

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

在各类土楼中,最令世界各地游客惊叹的就是当地人称为圆寨的圆形土楼。圆楼外高内低,通常都由二三圈组成,楼内有楼,环环相套。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3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其通风采光、抗台风地震、防卫功能比方楼好,赢得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精彩纷呈的赞颂和比喻:犹如古罗马的城堡,直指云天;犹如黑色飞碟,从天而降;犹如朦胧古月,悬于东方;犹如一座古井,永不干涸;犹如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博大精深。

每一座作为单体的土楼都各自形成独特奇异的审美客体,都具艺术魅力。而以自然村落为单位、以圆楼为主体形成的方圆土楼群,青山怀抱,绿水环绕,田园烘托,既壮观,又抒情,其诗情画意和豪迈气概,给人留下许多遐思。它们与秀丽的山河景色互为映衬,充分表现了楼与山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面对一座座有漫长岁月的土楼发出一声声惊叹之后,人们对于“客家人如何创造神奇的土楼”、“土楼又如何孕育繁衍一代代土楼人”等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土楼民居不仅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而且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紧紧相连。从西晋时期起,部分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洪荒先后五次逐渐南迁到现在的闽粤赣交界山区,孕育了一支汉民族中充满活力的民系――客家。起先,他们沿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术,利用当地竹、木、泥、石等原料,从建造简便的木屋土屋发展到泥墙瓦顶的土楼。为聚族而居,又逐步建成系统成熟的大型多层生土建筑。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而土楼的结构及功能充分满足了这个小农经济的特色需要。楼内的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尽享几代同堂、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每座土楼都有鲜明的中轴线,两边严格对称,中间有一个祖堂即中心大厅。全楼以此为中心组织院落,进行群体组合。这个祖堂集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请、演戏娱乐和其他大型活动等需要而成为多功能的大厅。这是内部空间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聚族而居的客家人惊人的向心力、统一性和团结心。数百年来,全楼几十人几百人以这种传统的凝聚力和浓浓的亲情,化解各种矛盾,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承启楼有这样的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体现出恬淡、自然、舒展而恢宏的乡土风情。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客家人极为重视防御。大型的土楼特别是圆楼最能满足聚族而居的传统愿望,也最具防御功能。1米多宽的墙体,厚实坚硬。多数圆楼为四层,一层厨房,二层粮仓,三四层卧室,一二层都不设外窗。除正大门外,左右两边设侧门,厚厚的木门板钉上铁板或铜板,门后用横杠抵固,门顶上设灭火水槽,四楼走廊铺设防火隔音砖,楼内各种生活设施必需品,齐全充足,大门一关,住上一两个月不成问题。在冷兵器和初级火器时代,即使盗匪再猖獗,土楼人也能得到可靠的安全保障。

客家人重视教育,大型土楼都建有私塾学堂。楼内雕刻、书法、楹联等作品极为普遍,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给人启迪。“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农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等数不清的楹联,折射出客家人重教崇文、耕读为本、刻苦勤俭、开拓奋进、念祖思亲、爱国爱乡、忠孝传家、仁义做人以及对未来的向往追求等客家的精神风范。这是客家富有文化素养的先民们遗风的流传。在这种遗风的熏陶下,土楼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总之,土楼是一种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现象,其蕴藏的文化内涵既丰富又深刻。这个千百年成长起来的珍贵的资源,有待于人们认真保护和深入发掘。

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专家的考察,成了推进土楼的保护及其价值发掘利用的里程碑。198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批建筑权威来到福建考察土楼。由于国内外媒体的广泛传播,这个鲜为人知的客家土楼从建筑界的小圈子里走向社会各界,走向世界各地。土楼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游客。从此,土楼人把自己世代居住的土楼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资源财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遗产、作为走出国门的世界文化遗产加以认真保护和积极开发。

神奇的民居

一奇,安全防卫功能良好。

历史上,客家先民举族南迁,不远千里来到异乡,选择一种有利于维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凝聚族人同心同德共御外侮之归属感的居住形式至关重要;加上为了防御土著遗民、先住居民和匪盗、军旅的袭击与骚扰,而发明了聚族而居、防卫御敌的客家土楼建筑。因此,客家土楼便有了一些防御“工事”,外部厚实、土墙高耸,浑然一体,内部防盗、防火、防水及生活设施配套,形同城堡,易守难攻。清同治年间,有土楼遭两个多月枪击炮轰,仍安然无恙,逼退敌军,就是例证。

大多数土楼,一、二层对外均不开窗,以防来犯之敌爬窗入室;三层以上开窗也考虑防卫因素决定窗台大小、高低。土墙四周设有了望台和枪眼,枪眼外小、内大,形似喇叭,这样不但利于观察射击,能缩小目标保护自己,而且居高临下使敌人很难逼近楼墙攻击。“五实楼”的土墙“工事”更为先进,二、三层的走马式回廊均沿外墙布置,四周相通。为防来犯之敌施用云梯攻坚,特在外墙不同高度配置众多枪眼,藉此不但可以一览无遗监视楼外动静,而且能依托坚厚的土墙、方便的环廊开展机动灵活的保卫战。

土楼人家用几寸厚的实心硬木板拼作门板,外钉铁皮防火烧斧砍;内有原木作横闩顶住门,以防门外撞击,门闩两端插孔埋在厚实墙体内,十分牢固;门框通常用条石砌筑。门顶设水槽,有竹筒与二楼的水箱相通,以防火攻。在大门顶层开窗并构成一个宽阔的封栏间,遇敌进犯想从正面大门强行突破时,便从封栏间向下投掷砖石、倾倒冲泡石灰的开水,拒敌靠近楼门;还在顶层屋角沿外墙筑砖木结构的“炮台”,平时可观赏楼外场景和田园风光,战时可作望台抗击外犯。

土楼之内,分割成一个个“居住单元”,每一单元就是一个独立的居住空间;单元之间,有的开边门相通,有的完全隔断,须经楼内庭院入口;各单元楼层间设梯方便上下。如此设计,是缘于大门万一失守,各单元便可立即转入各自为战以待援兵。由此,即使匪盗大规模来袭,土楼也固若金汤。一座座普普通通的土楼,实际上又是一个个坚固森严的壁垒,平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深遂的内涵。

二奇,枪炮轰不倒,地震震不倒,水浸浸不倒。

客家土楼,大小石块累砌打牢地基;生土掺入红糖水、石灰夯筑厚土墙,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墙体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并在土墙内埋入竹木片,就像现代水泥墙里配置钢筋一样,增加墙身的整体性,形成整体弹性和向心力,而比其它民居来得坚固牢靠。相传,1931年,有军队进攻苏区红色赤卫队驻地“裕兴楼”,围攻三日不下,炮弹射穿土墙爆炸处仅留一个脸盆大小的“疤”,“裕兴楼”岿然不动。永定历史上发生过7次强烈地震,却从未发生土楼坍塌事故;“环极楼”经历1918年大地震,外墙裂开尺许,震后自动复原,至今只留下一条丈余裂缝。任凭风雨侵袭,地下水浸,夯筑在生土台基或石脚上的土楼,日久年深,仍安然无恙。

三奇,楼中有楼,里低外高,与门窗、天井科学组合,而通风采光好。土楼墙厚,酷暑可挡热浪进入,寒冬可阻寒风袭击,使楼内形成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四奇,以生土为原料,兴原于地,毁归于地,不污染环境,具有保护环境之效。

土墙的夯筑技术和木构架技术,能消除楼内噪音的聚焦效应,产生奇妙的物理性能。土墙能发挥其含蓄作用,自动调节楼内的干湿度,适宜人的生活。站在土楼面前,回望现代建筑坍塌事故的不断发生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难免有一丝今不如昔的惋惜,不能不更加感叹土楼的神奇、工艺的精妙,正所谓“土楼不土洋楼羞,古城真古今风流,奇迹奇观奇天下,仙山仙水仙人楼”。

精神的家园

“吱嘎”一声,推开土楼的大门,走进土楼,如同翻开一本书,解读它蕴含的深厚文化和凝结的艺术智慧。

客家土楼既继承了中原古代民居生土建筑艺术,又基于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建筑用材、技法、布局、结构、形制、审美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民居建筑艺术的典范,形象、全面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

客家土楼不仅选址讲究,而且结构奇巧。它与建筑学、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民俗学、伦理学、美术学等有着密切关系。每座土楼,中轴线分明,厅堂、大门、主楼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附属建筑对称分布左右两侧;楼楼有厅堂,以祖堂为核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内通廊式平面,四通八达,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客家土楼建筑艺术的精致性和审美价值。

土楼内外,楹联题刻,俯仰之间,处处可见。有永久固定的,也有岁岁更新的。门联、灶室联、客厅联、膳厅联、寝室联、书房联;竖柱上梁贴红联,新楼落成嵌楼名撰联,男女新婚贺喜联,寿星诞辰赠寿联,老人去世送挽联,各式各样,意味深长,对仗工整。据说,土楼中约计10万对楹联和壁画。客家人秉承的中原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社会观、道德观、文化观、家族民系意识等客家精神,莫不在这些土楼楹联题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是土楼文化的一大宝库,是客家先民富有文化素养遗风的流传,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的继承和延伸。

雕梁画栋的厅堂,众多典雅、精美的雕刻,显示了客家人的文明水平和艺术修养。岁时节庆、婚丧喜庆、民间文艺、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穿着饮食等等,处处展示了客家的古朴民风。或建于楼内,或设于楼侧的学堂,则是客家人崇文重教传统风尚的最好见证。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艺术殿堂。每一座土楼,又如同一个“大家族,小社会”。土楼内,居住在同一屋顶下的几十户几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而且,楼内的客家人,住着层数相同、开间面积相等、无明显朝向差别、更无贵贱等级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

各种功能、生活设施的一应俱全,楼内整体风格与楼外景观的协调,充分说明了客家土楼所贯穿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和缩影,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客家人适意安居的精神家园!

世界造就了创造奇迹的土楼人,土楼人一定能把神奇的客家土楼王国建设成为吸引世界的文化旅游胜地,回报给全人类。

上一篇:小天体向地球飞来 下一篇:宇宙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