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6 06:39:28

论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灵魂,学校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专业的画家,而是在于培养一个乐观、自信、敏锐、健康的民族。当前,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着以下社会背景:

一、当前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

1.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性人才的竞争。

2.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美术课新课程标准为推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美术课之所以有利于创造性教育,是因为其活动是一种手、脑、眼多种器官共用的活动,对训练感觉、想象等方面都十分有利,它还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综合能力是创造力的内核。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作为学生,我们要求他们不模仿、抄袭、愿思考、设计大胆创新、不与人雷同,这便是他们创造能力的基本体现。

我国美术教育显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表现得并不突出,而显得含混不清,因此美术教育大多是纯技术性教育,而缺乏多功能影响,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标准,同时也对发挥美术教育在培育创造力上显得软弱无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要提高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将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化。

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动机。

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一定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可。因此,只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利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己解决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能力。

也就是说,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而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1.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2.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3.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力。

三、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1.教师应竖立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 教师的作用不一定像过去所说的“传教、授业、解惑” 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场地、氛围,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环境。2.教师应努力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教师所具备的那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身上创新创造的唤醒。3.课上应多设疑点让学生反复质疑,教生共同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新能力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如:风景写生、版画材料收集、学生画展、参观博物馆、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五、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

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与时代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淡化评估模式的单一性、支配性、权威性。人们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科学”。谁听话,谁守纪律,谁的作业洁净,还有标准化学绩测量,这些标准化固然有其可依据处,但学生的创造性在评估体系的哪个位置?没有,这是个很大的弊端,创造性才能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开花结果。评价的方面有很多,

美术是一门意识形态的学科,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有不同的侧重。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除了充分体现其学科价值外,还要求注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这表达了国家要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意志。当我们清楚了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形成因素特征及其施教方式后,就更能够把握好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优良个性品质,将成为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美术教育、教学更应发挥其具有的独特作用,倡导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目标。

上一篇:智慧评价启智慧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