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人种”教材变化及教学策略(人教版)

时间:2022-09-26 04:58:16

“人口与人种”教材变化及教学策略(人教版)

新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对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材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和调整。就本节课而言,教材中引用的资料和数据不仅契合时代要求,更具有时效性;教学内容编排、学生活动设计方面也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所有这些调整和变化都体现了这一地理教学理念,即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突出了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深入分析新教材,辨析教学内容,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教材变化

1.凸显学科间联系,内容有增减及更新

“人口与人种”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尽管依旧包括“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不同人种”四大板块,然而其中改变最大、最能体现当今时代特点的是“世界人口增长”。具体变化表现为:内容有增有减有更新。一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关系,新教材凸显学科间的联系,充分将地理和数学学科结合起来,采用数学公式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充分利用数学的正数、零和负数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的正增长、零增长和负增长。这样的学习呈现方式要比老教材以蓄水池水的示意图表示三者的关系更具科学性;二是将地理教材和地理图册及填充图册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如新教材将原来活动课文部分计算不同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绘制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两个活动题,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在填充图册中,通过检测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三是结合当前世界人口迁移对区域人口增长变化的影响,教材增加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的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差异图,引入人口增长率和平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两个概念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进行辨析。总的来看,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呈现人口增长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这样的内容编排更符合当今区域人口的增长变化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学科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本

结合时展变化,区域人口增长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及人口迁移密不可分,由此引发不少人口问题及其它问题。关于“世界人口的增长”,新教材关注当今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从时间、空间两方面阐释人口的增长变化。一是时间差异。通过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体现人口增长的整体进程和阶段性差异。并通过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性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和特点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变化有关;二是空间差异。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现象较为普遍,区域人口增长变化已不能单一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达。所以,新教材引入人口迁移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即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变,一定时期内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也会影响区域的人口增长变化。于是教材采用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图来反映地区人口差异(图1),图上标注的是各大洲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资料,而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总的来看,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发现,在仅两页约400余字的文字中,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三个新概念。这对刚接触人口地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在理解和接受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和难度,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能正确用其判断人口的增长变化就有一定难度和更高要求。

二、难点突破

教会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突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人口”这一节的体现是要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口的增长变化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因此,就课堂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两点: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不合理的人口增长变化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教师在备课及授课时都要注意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观察人口数据变化认知理解人口增长差异对当前全球及不同地区产生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指标问题,也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率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涵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通过读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图,让学生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布差异,以及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变化的关系,进而区分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增长。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读图,让学生理解就地区而言,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除了受到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外,还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进而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如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增长率并不低,就是因为每年会有不少移民通过人口迁移移入北美和澳大利亚。然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只改变区域间的人口增长变化,并不能影响全球总人口变化。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理解人口空间差异图(图1)中出现的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是指2005年到2010年间各年人口增长率的平均值。

总体看来,“人口与人种”这一节仅“世界人口增长”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就已涉及人口数量、人口基数、人口总数、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等人口地理名词,要让初中生在一节课内完全搞清楚难度较大,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达成认知。

三、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教学

针对新教材,教师应通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的脉络、重难点、新变化,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材设计教学。如“人口”一节教学中,我校教研组先深入研读教材和学生,并通过反复教研和调整才确定最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地球60亿人口日引入地球人口数量过多的现状,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图2),根据人口增长曲线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特点不同,尤其二战以后才出现人口的飞速增长,学生讨论分析不同阶段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学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理解自然增长率大小与人口增长快慢的关系。然后,以南京外来人口多的案例,引入人口迁移概念,让学生理解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除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外,还有人口迁移。由此过渡到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读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图(图1),分析各大洲人口增长变化,完成“北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为什么人口增长比欧洲快得多”的问题,理解地区人口增长差异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共同造成。

2.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寻找信息

新教材中的另一凸显就是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要通过长期的读图能力培养来实现。因此,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读图,从地图中找寻地理知识。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更要指导学生读图,在读图的过程中感知人口的增长变化。如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图(图1),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读图例“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让学生了解图中的柱状图分别表示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的关系,这里要使学生明白图例中的人口数量指人口基数,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率共同决定区域未来人口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继续读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非洲因为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主要因为自然增长率高),未来人口数量将更多,所以人口、粮食、环境依旧是非洲最严重的问题。而“北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为什么人口增长比欧洲快得多”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所致。

3.充分利用《地理图册》和《地理填充图册》

根据新教材的变化,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之前将《地理图册》弃之不用的做法,而应将教材、《地理图册》和《地理填充图册》充分结合起来为教学所用,充分利用这两本资料提供的信息补充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拓宽学习内容,使课堂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如《地理图册》关于“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图将教材的1750年延伸至人类出现,所呈现的人口增长的历史尺度要比教材更大,从认知的角度看,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阶段人口的增长变化,还可以补充更多相关的人口历史知识,实现地理和历史知识有机结合。

上一篇:“水资源”导学案设计(人教版) 下一篇:地方政府创新的机理及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