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赫曼斯论翻译规范及其性质

时间:2022-09-26 03:55:24

西奥·赫曼斯论翻译规范及其性质

翻译规范的概念是以色列翻译理论家G•图里首先引入翻译研究的。他认为,翻译规范支配翻译过程中的抉择,从而决定了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寻求哪种类型的对应。所谓规范,是一个心理和社会实体,具备社会调节功能,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合作,同时又协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当代翻译研究把翻译看成社会背景下复杂的交际过程,其研究重点从原文和译文的实质关系转向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人。这些人有自己特定的观念和兴趣;对他们而言,翻译过程中恰当的程式和程序已经预先决定了译者的选择、策略和目标。规范作为基本的社会、文化现实,在实际翻译操作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所以,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环境及其人。事实上,在是否译介、是翻译还是改写,以及怎样翻译等各层面、各阶段,译者的决定都由规范控制。在翻译实践中,规范在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决定是否输入作品;决定输入方式;选择完成输入任务的途径。赫曼斯认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不断地作出选择,他的选择依然受到规范的支配。因为,既然翻译与其他语言活动一样,是一种交际行为,成功的翻译就依赖于当前环境的协调和参与交际各方面的相对地位和品质,并与社会的价值和利益密切相关。

一、规范的本质和作用

翻译是交际行为,而人际协调隶属于社会互动问题,常规和规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素。赫曼斯认为,在语言使用和翻译研究中我们可以应用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说的社会习俗、规范、规则和模式。

首先,常规不能算是规范。常规是行为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在解决重复出现的人际协调问题时,常规以任意但有效的解决方案出现。常规产生于传统的社会习惯,并以人们的共识与认同为前提。常规意味着相互之间的期望,即:在特定情形下期望对方采取的行为。当常规逐渐超出了单纯的偏好,失去了其或然性而具有约束力的时候,常规便成为规范。所以,规范是由更具规定性的社会常规转化而来。规范的合法性来源于共识以及个体对它的内在化。规范既是心理实体又是社会实体。

规范与常规的不同之处在于规范不仅告诉个体社会对其行为的期望,还指导个体的行为。规范既然是规定性的规则,它必然具有规定性的意义,并指导、决定译者的行为。规范意味着一定的社会和心理压力。规范通过排除某些选择来约束个人行为,并选择、规定或建议特定行为方式。其规定性或来源于某种社会压力,或来源于个人认同该规范的态度,或二者兼而有之。因为常规和规范所辖范围内的一切行为都要求个人某种程度的认同,这样个人行为就成为一种合作行为。

规范是由常规自发发展形成的,所以,其合法性来源于相互的期望模式,并要求相等程度的社会认可和个人对规范的内在化。但是,个人违反规范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极端严厉的惩罚;反之,在某些情形下个人不遵守规范也并不意味着规范无效。

二、规范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模式是衡量作品好坏的一组原则、实用规则以及一些优秀例证。但赫曼斯认为,某些团体为了同其他团体竞争,会采取特定的翻译模式,坚持自己的翻译原则,以实现自己和所属团体的目标和抱负。然而,翻译规范和相应的翻译策略所产生的互文性既有社会性,并成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对译者行为方式的约束。

赫曼斯认为,既然翻译是社会实践,是社会交际行为,那么发现、辨认和阐释那些支配译者作出选择和决定的规范就是翻译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例中偏爱某些模式,摒弃另一些模式,这使我们了解译者在现存规范制约下进行翻译时的动机、策略、未来译文的文本类型、预定的翻译目标,以及试图避免的消极类型。

三、翻译规范与翻译的性质

我们很难从译文或翻译行为中观察到翻译规范,也就是说,仅透过实际的选择、决定和规则,并不能确切知道做出这些决定和促成这些规则的原因。此外,文化多元系统极其复杂,总是在不断变化,并与其它社会系统互相影响,翻译必然会受制于其中的几个系统和若干因素。通过分析和识别译者的翻译模式和规则,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模式和规则的相对力量,深入探究译者的策略和动机。但翻译不是完全自足的封闭体系,必须与现行的社会文化实践保持一致,为了得到目标系统的认可,翻译必须与该系统流行的各种话语形式和类型保持一致。赫曼斯认为,经验主义的翻译研究必须把社会和意识形态含义以及翻译的影响作为自己的研究范畴,建立综合性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赫曼斯把翻译比作接力式的交流,译者充当传输和转换者。在翻译中译者不能留下自己的痕迹;要么取消,要么升华这一痕迹。翻译规范的概念提醒我们,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同一。译文的字句不同,意义有异。不仅语言随着翻译变化,而且叙述、意图、时间、功能和情景全都随之改变。翻译受制于多重因素,必然是混杂的、不透明的、有差异的。

参考文献:

[1]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

[2]Gentzler, Edwin:《当代翻译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

路雅琴:大连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上一篇:国俗语义学与词典编纂刍议 下一篇:法律英语教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