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26 03:01:36

浅谈保险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保险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新“国十条”的出台对保险行业起着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保险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对保险业改革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重要影响,开启了保险产业的新纪元。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竞争,保险产业要加强自身的的发展,注重改革与创新。创新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保险业 保险

一、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约1.549万亿元,相比2011年原保险保费1.434万亿元增长了8.01%。2011年全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4%,其中财险原保费收入增长15.44%至5330亿元,增速低于2011年的增速水平18.5%;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增长4.48%至1.016万亿元。人身险保费具体来看,寿险业务保费收入8908亿元,同比仅微幅增长2.44%;意外险保费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15.58%;健康险保费收入862亿元,同比增长24.73%,远高于人身险整体保费的增幅。值得一提的是,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实现了超过20%的同比增长。

二、保险业保险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产品创新不足,市场险种相似度高

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都推出了不少保险品种,但一经比较就会发现,各家保险公司推的相关险种,除了名字不同,保险品种结构雷同,费率设计,保险范围、条款设计都大同小异,这种状况导致众多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某些险种大家都开发出大量产品竞争激烈,但在某些险种领域,特别是风险高,赔付高的险种各公司均很少有涉足,留下大量空白,这种情况造成中国的保险产品险种结构较为单一,适应不了社会多样化需求。

(二)保险服务创新不足,服务水平低

中国保险业已进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当前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形势下,服务成为了保险公司的竞争焦点。但在服务商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客户服务不到位。有些展业人员把保险服务异化为“敲门砖”,拉保单时“乱拍胸脯,大夸海口”,理赔时却“推三阻四,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在保险市场上时常出现,导致客户对保险产生抵触心理,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客户的评价势必会影响保险产业的发展。

第二,客户服务不连续。一些保险企业客户服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就忘掉,经常出现断层。如有的客户在出险后的理赔环节中,不是为了搜集索赔资料而往返奔波,就是为赔款速度慢或投诉得不到解决而抱怨,更谈不上服务满意。

第三,员工素质低影响保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保险服务需要通过保险公司员工的行为来实现。有些保险人员对保险条款及相关法规解释不清,甚至误导保户――夸大保障范围和投资功能,以致在理赔服务是,含糊其词,定责定损无法自圆其说。这样的服务怎能令客户满意呢?员工素质直接关系着客户对保险产品的信任程度。

(三)理论创新的突破不大

保险业恢复经营之前,我国保险理论集中于马克思、列宁等对社会剩余中需要保险基金扣除的论述。保险业恢复经营后,保险理论研究日渐繁荣。目前,不仅大专院校教课书采用的内容多半是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形成的理论,就连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部门也没有太大的突破。其中,对国外研究成果模仿者居多,对中国保险现存问题描述性讨论较多,普遍缺乏对现象背后内在逻辑的理解。实际上,保险问题和所有经济问题一样,都有其社会制度背景,如果忽略这种背景,盲目与国际接轨,只能是浮在表层上,不会有大的突破和进展,对保险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也不会太强。

三、保险业创新的对策

(一)积极开发新险种,提高产品开发速度

整合企业研发资源和创新业务流程,加强保险产品的创新,根据客户的情况量身定做打造产品,积极开拓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差异、城乡经济差别客观存在。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文化水平,需求结构不同,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要适应不同收入人群的需要。被保险人的情况的差异化导致保险产品也需要差异化。保险产品不仅要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惯,同时要兼顾中国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中国社会的老年化等现实。与国外异样的文化和现实差异,这需要保险业展示超凡的智慧,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

(二)加强服务创新,拓展服务内涵

全员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客户是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员工之间要协调配合,都应致力于完成公司的客户服务目标,并以实际行动表明客户对公司是最重要的,使客户从开始投保到保险责任终止,都能享受到连续、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培养有职业道德的保险精英。保险公司在挑选和培训业务员时,要强调人的素质。公司定期举办保险交流活动,以及知识不断更新的培训活动,不断体感员工保险专业能力,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传统经营模式和理念的转化

中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正确的保险理论指导,正确的保险理论需要破解伪命题,创建新理论。结合保险市场发展实际,有两个理论值得关注,一个是“动车理论”,一个是“链子理论”。前者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建立由单纯依靠火车头提供一个动力,变为全面依靠车厢提供多个动力的发展机制,调动保险行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保险行业各种有效资源,推动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后者的意义在于,通过理论创新,突破保险业发展瓶颈。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加强中国自己保险理论的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克穆,李开斌.个人保险产品创新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徐建新.浅议保险服务创新[Z].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3.

[3]赵守兵,刘俊.中国平安保险-营销模式与品牌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9.

上一篇:让科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下一篇:第二讲 酿制葡萄酒的主要葡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