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几何入门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9-26 12:25:36

提高初中几何入门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内容提要:在初中几何入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部分学生“悟性”很差,几何入门教学的有效性总不让人满意。其实教师如果能利用某些命题的特点,从知识铺垫、一图多变、逆向思维、类比联想、一题多解等技巧出发,抓住问题的本质,采取正确的诱导方式,启发学生的几何领悟力,也不难提高几何入门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几何教学 有效性 领悟力 思考

几何的入门教学是最让教师头疼的事,因此大多数教师只能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自己慢慢去领悟,其实要提高几何入门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在引导方法上下工夫,渗透某些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几何领悟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几何的乐趣。笔者就如何提高几何入门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思考。

一、设计铺垫,启发探究

设计铺垫,启发探究,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巧妙地设计一组与它相关的连环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接受,如果深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这很快就接近了我们要解决的那个问题。比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下全等三角形(3)时,有这样的一个例题:

已知:如图1,已知AE=AD,∠B=∠C。

求证:BDO≌CEO

这个例题的难度,主要是已知条件中的AE=AD,与求证的结论表面上好像很难联系起来,学生一下子找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可设计一组如下的探究式问题,进行铺垫过渡:

(1)如图1,已知AE=AD,∠B=∠C,你可得到哪些结论?

(2)在(1)的条件下,连接AO,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结论开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后进生在解决问题(1)时他们也兴趣盎然,因为他们也能得到一些边相等,角相等,三角形全等的结论,有成功的体验。其中通过探究发现ABE≌ACD,得出结论AB=AC,从而发现BD=CE,又进一步得出BDO≌CEO的结论,使学生欣喜不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比直接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效果好得多,第2问的设计让优等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知识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二、一图多变,分层递进

一图多变,分层递进,就是上课时要关注到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要考虑课堂提问、例题、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否有层次性,是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运用一图多变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不管是哪一个知识层次的,都会学有所得。

比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下2.2轴对称变换时,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通常把对称轴画成铅垂线,那么对称点之间的连线就是水平线,但教师如果不刻意提醒,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习惯地认为两个对称点一定是处于水平位置,那么就会出现如右图的错误,导致知识负迁移,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讲清对称点的画法外,更应该注重一图多变,进行强化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可设计如下一组题:作下列各图形关于直线m的轴对称图形。

这样从画对称点到画对称线段再画对称图形,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抓住轴对称的本质特征,深刻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正确画图,对提高他们学习几何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兴趣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逆向思维,追根溯源

逆向思维,追根溯源,就是上课时考虑逆命题的作用,即把命题的结论和已知条件对换来观察,是否有利于这个命题的破解,这是引导学生如何解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上线段的长短比较(2)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用中点的概念求线段的长,并能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教材中就有一个例题:

如图,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已知线段CP的长为1.5cm,求线段AB的长。

这节课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中点概念讲完就抛出这个例题,这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难度太大,明显高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所以我想应该让学生知道线段CP与线段AB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更直观地认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上这节课时,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就是已知整条线段AB的长,求部分线段的长,让学生先解答下面的问题:

如上图,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已知线段AB的长为24cm,求线段AP,AC,CP的长。

待学生求出了AP、AC、CP的长度后,再进一步提问:

你可发现线段CP与AB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先求AB再求CP,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思维较活跃。当学生发现CP与AB的关系后再抛出书上例题,较多学生能独立解决。这样降低知识坡度,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由易到难,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

四、类比联想深化拓展

类比联想,深化拓展,就是几个问题通过类比,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好像是孪生姐妹,再进行联想,可以把原来的问题深化处理,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上课时要充分考虑这种思想的渗透。采用类比联想,促使学生大胆猜测,探究新知。

例如在学习角的计算时,可与线段的计算进行类比,这样学生学习角的运算就轻松了许多。举例如下:

如图2,OD是∠AOB的平分线,∠AOC:∠BOC=3:2,∠COD=200,求∠AOB的度数。

此题与可下题类比:

如图3,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分线段AB和长度为3:2,已知CD=10cm,求AB的长。

这样通过类比,学生就能看出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悟性,体验感悟几何的快乐。

五、一题多解,拓宽思路

一题多解,拓宽思路,是指针对某个几何问题,采用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探究方式,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比如浙教版七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这节课的第1个例子为:

一标志性建筑的底面呈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花岗石,形成一个边宽为3米的正方形框。已知铺这个框恰好用了192块边长为0.75米的正方形花岗石(接缝忽略不计),问标志性建筑底面的边长是多少米?

这个问题的难点是这个边框的面积与标志性建筑底面的边框宽x有怎样的关系?好多学生容易想到大的正方形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得到(x+6)-x,但完全平方公式还没学过,问题不能解决。因此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再分组讨论边框的面积如何用其他方法表示成含有x的代数式,考虑能否用分割的方法得到,通过合作交流,各小组汇报,教师概括总结,可得如下四种正确的表达方式,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如图:

(1)把正方形边框分解成4个梯形。

(2)把正方形边框分解成4个小长方形与4个小正方形。

(3)把正方形边框分解成2个小长方形与2个大长方形。

(4)把正方形边框均匀的分解成4个长方形。

一题多解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几何入门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虽然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想法,但确实也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当然要提高几何入门教学的有效性,方法还有很多,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这都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张大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10).

[2]臧学流.《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新课程》[J].《教育学术》,2009(08).

[3]张群英.《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浅议》[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11).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城北中学)

上一篇:关注链接,开辟语文教学新视角 下一篇:今天的教师怎样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