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贵州安顺地戏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2-09-26 11:32:30

试论贵州安顺地戏的保护与传承

【摘 要】 文章简述了贵州安顺地戏渊源,分析了贵州安顺地戏发展现状及传承存在的人才断层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文化变迁;安顺地戏;保护;传承

自人类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变迁的研究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主要课题。在历史长河中,文化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从文化进化的观点来说,文化是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也基于此,各民族的文化才会如此丰富多彩。研究文化变迁的人类学流派很多,如早期进化学派的斯宾塞和摩尔根,他们着重于历史文化变迁的研究,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有机体,其变迁、进化是一个生物有机过程,受自然法则支配。文化传播学派的拉策尔和弗罗贝纽斯则着重研究文化的横向散布,认为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强调事物(也包括文化)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或者自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传播”。[1]功能学派的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一方面注重文化现象的静态研究,另一方面,也承认文化是变化的,只是通过其功能的变化、消失和替代来实现。新进化论主义的塞维斯和萨林斯认为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为了适应各自的环境,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也就是说,文化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呈现特殊化。随着环境的改变,文化将旧形态变化为新形态。综观上述,虽然各人类学流派研究的视角不尽相同,但都肯定了变迁是文化发展的不变规律。

一、贵州安顺地戏简介

安顺地戏,旧时称跳神,是一种由数十名男演员身着简单戏装,在一锣一鼓打击出各种节奏中说唱打斗,表演历史故事,歌颂英雄人物,寓演武、祭祀、娱乐为一体的艺术活动。其唱腔高亢,舞蹈原始,动作粗犷,力度美很强,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安顺地戏具体的范围是指今安顺市所辖幅员9264平方公里的两区四县,即安顺市西秀区、开发区、平坝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根据安顺市文化局编撰的《贵州安顺屯堡》2003年11月第二版中刊登的“地戏分布表”统计,整个安顺地区地戏为300堂,其中西秀区(含安顺开发区)192堂,平坝县71堂,普定县24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9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2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2堂。其剧目主要有:《封神》、《楚汉相争》、《三国》、《四马投唐》、《粉妆楼》、《残唐》、《郭子仪征西》、《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岳传》、《岳雷扫北》、《英烈传》、《杨家将》等等,反映的历史时代上到商朝,下到明朝,都是一种武戏,这才有“军傩”一说。

二、贵州安顺地戏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安顺地戏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承载着600余年的人类文化发展遗迹,是贵州多元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变迁理论认为:“变迁是永恒的,绝对的,任何一个文化人类学家面对文化时,同时也就是面对变迁”。[2]所以,安顺地戏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变迁也是必然的。

1、人才断层

人才,对一个国家来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对一份事业来说,关乎到事业的兴旺发达;对于安顺地戏来说同样如此。笔者曾于2010年7月到安顺市西秀区蔡官村做调查研究,并参观了蔡官地戏博物馆。在田野中,X村长自豪地说到蔡官地戏风光的历史,蔡官地戏曾走出国门,远赴法国表演。蔡官地戏博物馆吸引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以及国内的大专院校、学术团体前来参观考察。但是,自打工经济袭来,村里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不愿意学习地戏表演,从而造成了现今地戏表演艺人青黄不接的境况,老的民间地戏表演艺术家即将老去,年轻的接不上,甚至造成了戏班子组建都困难,X村长如是说。

2、演出时段的非正常

传统的安顺地戏演出时间一般一年为两个时令,一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演出时间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跳半月至一月(当地人认为初四不吉利,遂停演一天)。另一个演出时间是稻谷扬花时节。在中元节期间(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开箱跳“米花神”,时间为3至7天。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以及丰富多彩的现代娱乐生活,X村长说:“演出时段没有以前那么正常,有时候是为了应付上面(指上级政府)来检查”。曾几何时,地戏表演是村民自发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是他们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如今却变成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喜爱安顺地戏的笔者,听到这些话语,心情无比的沉重,虽然这并不代表全部,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3、现代娱乐生活的挤压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安顺广大的农村地区,看电影、电视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地戏成为当时村民主要的娱乐方式,在前面对地戏的介绍中,我们就知道,安顺地戏遍布安顺两区四县,表演的堂数达300堂之多,毫不夸张地说,在安顺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地戏的表演。曾记得,笔者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看地戏,虽然笔者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地戏,也不领会其寓意,只是觉得这种表演形式好看,对安顺地戏只是一种感观的了解,但这并不影响笔者对它的喜爱。现今,由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国家鼓励支持题材好的电影下乡,人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安顺地戏不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

4、市场经济的冲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市场的东西才会体现出其经济价值,这就是市场的残酷所在,在安顺地戏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由于安顺地戏曾走出国门,国内外兴起了对安顺地戏文化研究的热潮,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商家由此看到了商机。在田野中,笔者在雕刻地戏面具的民间艺人封忠刚师傅家里看到大大小小的面具。封师傅说:“这些都不是地戏表演时用的面具,而是经营酒类的商家定做的,市场价在60至130元人民币之间,销路好的时候,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就把这一技艺传授给了我的儿子,面具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价格一百元以上的面具一人一天只能做一面。由于商家的苛刻要求,并在价格上进行打压,我现在基本不做了”。

三、贵州安顺地戏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文化是发展的,在文化的存在形式中,有两种趋向,一方面是文化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文化又处在发展变迁中,而且,变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3]从上面对安顺地戏变迁的原因分析中,同样印证了这样的道理。所以,对安顺地戏加以保护以及对传承人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1、加强安顺地戏的宣传

安顺地方高校,甚至省级高校可开设与屯堡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以供喜欢屯堡文化,有志于今后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相关工作的学生选修。另外,高校、学术机构定期举办讲座和召开学术研讨会。如笔者现在所服务的单位――安顺学院,定期召开每年一次的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学术研讨会,2010年年会的主题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屯堡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与会人员有这一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协商,以求发展,旨在为屯堡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服务,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通过教育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引发人们对安顺地戏的广泛兴趣和尊重,并告知人们保护安顺地戏,现在正在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以及计划做些什么,使得人们真正地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

2、法律措施

参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制定对安顺地戏的法律保护措施。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于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国家政府的意志。2005年3月22日,中国民协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布正式在全国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命名”项目。该项目的实施缩小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贵州在这一点上紧跟着国家的步伐。我们在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调查时了解到,安顺地戏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首批部级传承人已经公布,他们是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詹家屯的詹学彦和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的顾之炎,此外还有省级传承人胡永福、叶守兴、徐光艾、王明元。他们是安顺地戏的优秀传承人和杰出代表。[4]2011年5月31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贵州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从上述的《公约》、《条例》可以看出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制越来越完善。对于安顺地戏来说,从本地实际出发,参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地方的政策法规,以对安顺地戏更好地加以保护。

3、行政措施

地方行政部门要发挥政府职能的导向作用,对安顺地戏大力宣传,高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加强对安顺地戏的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2004年3月安顺油菜花旅游节期间,举办的首届“天龙屯堡地戏面具展”,对安顺屯堡村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戏班子进行调研,收集地戏数十堂,面具千余面,经过资深专家评审,评选出老将、少将、文臣、武将、女将以及保存最好的一堂面具六项大奖。通过这次活动,地戏队普遍增强了对面具文化的保护意识,使具有文物价值的面具得到较好的保护。[5]2004年8月“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期间,举办“贵州・天龙屯堡贵州傩戏、文化活动周”,主要内容有:(1)“天龙屯堡贵州傩戏傩文化展馆”开幕仪式;(2)傩文化活动周大型篝火军仗狂欢宴;(3)贵州傩戏傩文化保护开发研讨会;(4)贵州傩戏傩文化图片展:(5)贵州傩戏汇演;(6)各相关文化展出活动。通过上述活动,进一步打造天龙屯堡文化品牌。[6]诸如此类展览、研讨会、汇演及各相关的活动,应该多举办,越多越好。

4、财政措施

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在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比例资金,用以维护、修缮、嘉奖优秀的民间艺人等。笔者2010年7月参观安顺蔡官地戏博物馆时,明显地感觉就是有待修缮。X村长说:“我们不是不想修,而是没有钱”。安顺市在对地戏面具艺人的杰出代表的基础性选拔中,走在了前列。杨正洪夫妇俩,先后于2004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了市管专家的称号。据杨正洪讲:他们夫妇二人被评为市管专家后,分别一次性获得8000元的奖励。之后每月还发给500元的津贴。对于民间确有真才真艺的传承人,地方党委和政府不仅在名份上予以肯定和承认,同时还应给予经济上的待遇。这不仅对于受益者是一个鼓舞,同时会影响一大片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的保护表明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态度和决心。[7]为了寻求到更多的资助,安顺地戏要积极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争取早日申报成功。

5、国际合作

在国际合作问题上,安顺地戏曾走出国门远赴法国演出,获得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喜爱和称赞,证明安顺地戏不仅有国内市场,也有国际市场,相信这样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在能出国表演的有利条件下,多争取与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合作,或寻求援助,这无疑是安顺地戏发展的一条又快又好的康庄大道。

四、结论与讨论

文化变迁理论认为:“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民族任何区域的文化,从它诞生起,就在变化着,或者发展,或者衰亡。文化进程史中,没有绝对的停滞期,虽然在一切人类社会中,总的趋势是要维持稳定,但变化、变迁仍是不可阻挡的文化现象”。[8]所以,安顺地戏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那么,这一变迁是好,还是坏。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那么就可以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面临的机遇层面上来说,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在精神层面有更多的需求,如果安顺地戏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安顺地戏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从面对的挑战层面上来说,由于人们的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娱乐的途径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安顺地戏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才不会走向衰落的境地。但是,要怎么来做,不仅政府要作为,学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要作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要作为。其具体的措施,除了本文对策部分提出的一些措施外,相信还有更好的方法,这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的讨论与完善,为行政领导部门提供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今天,我们有理由期待安顺地戏更加美好的未来,安顺地戏作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相信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安顺民间艺人走出贵州,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宣传安顺地戏,宣传安顺,宣传贵州,把安顺地戏推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英] 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刘源、许丹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 华夏出版社,2006.50.

[2] [3] [8] 傅安辉、余达忠:文化变迁理论透视[J]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6.14(13).

[4] [7] 杨嘉铭:屯堡文化中的耀眼光点――安顺地戏及其面具制作技艺的田野考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217(9).

[5] [6] 庹修明:屯堡地戏的文化变迁与保护开发[J] 文化遗产,2009(1).

上一篇:浅析高科技运动服装在比赛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趋... 下一篇: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