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和培养途径

时间:2022-09-26 11:10:48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和培养途径

[摘要]职业意识的养成对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以旅游专业为例阐述了职业意识的内涵,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意识 高职教育 旅游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00—03

[作者简介]翁莉,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天津 30022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高职学生对本专业相关职业和岗位群的认识、态度和情感,有利于增强其学习效果、岗位选择和职业发展。

一、职业意识的分析

社会分工不同,产生了不同行业类型、职业和职业群。每个人为了获得生活来源、社会地位、精神满足,就必须参与到社会生产活动的不同岗位中去,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具有独特的要求,而职业素养中最内在、最本质、最基础的便是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即人们对特定职业的综合情感(如职业认同感等)、理性认识(如职业性质、职业道德、职业信念、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和职业道路等)和工作态度(如自信、负责、团结合作、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意识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对所从事或即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认同感,认可并热爱这一职业,愿意投身于该职业领域,进而全面理性地认识该职业的职业性质、职业道德、职业信念、职业目标、职业能力、职业道路等,进而产生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对在岗人员来说。职业意识可以激发工作热情,指导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而对于处于专业学习阶段的职前人员来说,职业意识可以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选择误区

这一问题较多发生在大一,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缺乏真实职业环境的体验经历,形成的职业(专业)意识一般都过于理想化。当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发现所学专业、即将面对的职业与当初的想象存在差距,就会产生矛盾和困惑,甚至厌弃所学专业。旅游行业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需要从业者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而新生在专业理解上一般都存在较大的误差,他们简单地认为旅游专业所学的就是如何帮助人们游山玩水、吃喝玩乐,而在他们进入专业学习、实习过程并了解到旅游行业的服务性质后,就会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

(二)专业学习误区

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间的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甚至到毕业也不明白,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就业需要哪些资格,今后将就职于哪些类型的部门或机构,这对他们是很不利的。因为旅游专业课程多、内容丰富,包括职业基础课程、职业知识类课程和职业技能类课程,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意识,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就很容易忽视职业基础课程如英语、职业道德等,职业知识类课程如旅游文化、全国旅游地理、客源同概况等,职业技能类课程如酒店客房服务、酒店餐饮服务、导游实务的学习,导致知识结构的缺陷。

(三)岗位实习误区

高职教育的实施计划中都要求为学生安排岗位实习,如果这一环节得不到重视,必将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以旅游专业学生为例,一方面,不少学生对职业目标定位不明晰,不了解旅游行业中专业发展的途径,对相应岗位所需的能力、训练也不甚明了;另一方面他们又自我意识膨胀,道德意识减弱,对专业学习、岗位能力、职场文化和规则缺乏了解,在实习中当个人意愿与现实工作发生矛盾时存在畏难心理,抗挫能力差,与同事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容易与顾客发生争执。

三、加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问题

职业意识是学生、校园与行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可以通过个人的主动学习、学校和行业的积极教育和引导得以养成。主要途径是:

(一)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

大一新生入学之后,在开课之前要集中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内容包括:

1.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教育。根据旅游专业培养面向和职业领域,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向。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培养旅游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工作者,主要面向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等部门的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以及旅行社、旅游公司的导游、计调、外联等业务岗位和旅游景区等其他旅游企业的服务、接待、经营岗位。

2.了解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初步的职业(专业)认知。要通过专业教育,了解旅游专业各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了解,业教育体系及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主动参与到培养计划中,合理规划从校园到职场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比如,通过教育,使学生知晓导游实务、导游英语、地方景点模拟导游、旅游法规和中国旅游地理相关知识,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服务素质、景点介绍讲解能力、英语讲解能力、交际能力、独立带团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导游服务与管理能力,力争获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中、英文)、领队资格证书。

3.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职业服务意识培养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在入学专业教育中就应该突出强调职业道德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能理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和服务对象,以及从业者尤其应当具有的高尚职业情操,使其在校专业学习期间就能自觉形成打造健全人格、培养诚信品格的意识。

(一)专业课程教学的导入

课堂教学是职业意识培养的主渠道。旅游专业可用性,结合性很强的专业,可以通过调整设置、丰富教学方法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导入职业意识教育。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学习领域设计要突出两务主线:一是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贯穿始应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专,基础课程中,这些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的基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二是将岗位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以酒店类专业课程为例。

2.通过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辩论会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与职业意识。其中,情境式模拟训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式。具体包括:一是教学环境的模拟。在进行旅游专业课课堂教学时,可创建“仿真”的教学环境,要求所有学生的言行举止模拟酒店、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如着装要规范

(三)实践情境学习的强化

实践情境中的学习可以迅速提升职业素养,强化职业意识。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途径来实现实践情境学习。

1.建设校内实训室,训练职业能力。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有助于学生更深切地领会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深化职业认识。

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提升职业意识。实习单位应是正常运转的旅游企业,学生在人岗前都要经过新员工岗前培训,熟悉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员工管理条例、服务质量标准等,使学生很快进入职业角色,为养成职业所需心理素质做好准备。学生一旦进入实习岗位,必须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规范日常行为,与正式员工一样,接受考勤、考核、检查以及处罚等制度约束,遵守服务行业特有的仪容仪表、礼貌礼仪、言谈举止等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职业意识。

(四)校内外职业氛围的营造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样是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的重要途径。

1.开展校内“第二课堂”活动。要通过积极倡导,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各类比赛,通过校园职业氛围的营造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社会公益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旅游专业为例,可以开展的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社团活动,如旅游协会、酒店服务协会、校园导游团、礼仪服务队、演讲协会等;职业技能大整齐、说话要使用服务规范用语、举止要端庄得体等。二是教学内容的模拟。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模拟工作环节中的每一项技能,以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如待人接物的方法、处理问题的灵活应变性。表2是导游实务课程中地陪“迎接服务”教学所涉及的内容:

如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导游技能大赛、演讲与口才比赛、校园形象大使选拔赛等;其他校园活动,如主办旅游专业报纸刊物、旅游线路设计评比、旅游摄影作品展示、大学生创业活动、寝室文化活动展示、个人才艺表演等。

2.开展校外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应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要求,在企业、社区等社会组织中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劳动或生活的体验,以加深其对职业的认知和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旅游专业可以开展的校外职业体验活动有:企业参观,如参观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活动、旅游线路考察活动、新农村生活体验等;其他活动,如义务导游、礼仪服务、勤丁俭学活动、各类社会义工等。

注释:

[1]王进,施霞,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赵杰民,高职院校做好职业意识教育工作的探讨[J].今日南国,2009,(11).

[3]严宽荣,李渊,论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索养的提升[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

[4]江荣归,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5]孙金红,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上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电子政务助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全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