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比赛心理与训练方法

时间:2022-09-26 10:56:29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比赛心理与训练方法

摘要:田径运动竞赛是一项对运动员心理素质高要求的项目,这就要求运动员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是提高运动员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充分发挥成绩的保证。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

根据当代田径项目比赛的特点教练员和运动员们都不同程度意识到: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胜负的关键取决于心理因素,随着运动技术和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心理训练也越来越引起教练员的重视,已成为当今运动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青少年田径训练中,如何在加强身体素质、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遵循田径比赛的客观规律和田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复杂心理变化特征,科学地抓好赛前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心理素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比赛,以此来适应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的需要,这已成为我国青少年田径教练员训练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田径运动队教练及运动员18人,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对运动员比赛心理进行调查研究。

一、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注意分散意志力较强,思维灵活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他们也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情绪易于冲动,常常因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极易产生赛前心理紧张,这与他们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较为薄弱有关,所以教练员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总结.

二、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心理变化的诸因素

1、比赛规模及任务

一些青少年运动员在参加校内田径运动会时往往容易取得优异成绩,而参加地区的或市、县级的比赛时,很多运动员就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比赛规模的增大,比赛任务也越重,运动员心理压力也越大,自信心发生了微妙变化,运动员情绪也就会产生变化,产生高度荣誉感,这种情感如得到很好的调节,对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一个促进作用,如调节不好,背上思想包袱将起到负面作用,从而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

2、自控能力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不太稳定,成绩忽上忽下,心理素质、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者,在赛前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较早表露出来,赛中能够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以自我为主,合理分配体力,从而使自己在比赛中能协调技能技巧,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从而夺取比赛的胜利。反之,心理素质差,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造成肌肉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就无法合理地完成动作的技能技巧,发挥不出应有的成绩而失去夺得冠军的机会。

3、自信心

比赛的胜负尽管取决于运动员的实力水平,然而在实力水平接近的情况下,自信心尤为重要,自信心强者、情绪就高昂,可使神经系统处于一个良好的兴奋状态,为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反之,则对自己缺乏自信,即使自己的实力比对手强也觉得没有把握取胜,赛前表现出信心不足,缺乏竞争锐气,而影响了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

4、参赛动机与实力对比

若运动员有良好的比赛心理,抱着发挥自己应有的成绩动机去参赛,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克服消极情绪,并充分调动自身的力量,夺取比赛的胜利。若抱着“必须取胜”的心理参赛,无意中加重了心理负担,从而影响比赛。另外,缺乏自信心,消极参赛,是一名优秀运动员大忌。

5、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

竞技比赛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受运动员自身条件、训练水平所制约,同时还受天气变化、场地器材、观众和裁判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这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不同程度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例如:在雨天,大风天进行比赛,观众少,比赛气氛冷淡,场地器材不如意时,容易造成运动员的情绪变化,不易调动运动员的参赛积极性。反之,气候适宜,场地器材设备好,有热情的观众加油助威,赛场气氛活跃,运动员就会产生奋发向上的情绪,增强夺取比赛胜利的信心。另外,教练员的言行对运动员的心理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在比赛成绩不如意时,教练表现得情绪急躁,甚至训队员,或者给队员施加压力,对不同性格的运动员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三、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1、要使运动员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运动员在短跑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目标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更新。目标的高低的实现必须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没有目标的奋斗是盲目的,会使运动员看不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产生悲观、失望或满足现状,不求上进等消极情绪。如果目标不切合实际,经过努力达不到目标,会使运动员丧失信心和勇气。因此,没有目标不行,目标不切合实际也不行。所以,一定要在教练员的帮助下,使运动员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估,制定出经过努力完全能够实现的目标。教练员要做到监督和提醒,以确保目标实现。

2、对运动员比赛情绪的激励

情绪控制是赛前心理控制的核心。运动员在比赛前往往会表现出紧张焦虑情绪,烦躁情绪,胆怯恐惧心理,过分平淡等情绪,我们希望把运动员的比赛情绪调整到自信,无危惧感,敢于竞争,但由于青少年还不能全面认知自己的能力,教练员赛前应多与运动员交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肯定他们的成绩,合理分析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比赛中会出现的竞争的激烈程度,让队员了解自己的实力,对手的实力,明确自己的目标,只有在这样的竞技状态下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力,达到高水平的发挥取得好成绩。教练员对每一个运动员从运动技能,心理情绪都要分别了解,合理地制定计划,让运动员树立取胜的信心,轻松地投入比赛。

3、比赛心理节奏的适应性准备

当运动员预感到比赛即将来临时,将产生某种程度的紧张,这种紧张形式为:身体紧张焦虑运动成绩下降。

头脑中的消极情绪是造成运动员心理紧张的原因之一,消除这种过度紧张的最好方法是控制消极思想,使运动员心理活动转移到积极的方面上来。教练员应根据训练计划合理调整内容,适当增加心理适应训练,同时教会运动员自己调整的一些简便方法,如果运动员身体出现过度紧张,那么通过放松练习加以控制。简便而有效的放松练习也许是运动员最需要的,他们应熟练掌握这些简便的放松手段,以便在赛前灵活加以运用。有些方法要求运动员在进入可引起身体过度紧张的场景之前,利用放松练习使自己镇静,练习自己在即将来临的紧张情况下,迅速进入所喜爱的放松状态中的能力。

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呢?当进入紧张场景时,首先要面对现实,然后采用缓解心理紧张的方法加以控制。如果自己已掌握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放松方法,那是最好不过的。如果还没有一种适合自己的心理放松方法,那就试用本文最后介绍的方法。对运动员来说,关键是理解这一方法并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控制过度紧张,赢得比赛的胜利。

那些对消极情绪不知所措的运动员,可以使用一种中断这种思维的方法,这样可以阻止过度紧张进一步增加。首先,认识消极思想,把自己的思想重新引导到要做的事情上。许多运动员说:“当头脑中产生消极思想时,身体感觉非常紧张。”实际上,任何使运动员目标偏离的想法都是不良的,必须予以纠正。

4、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因而十分有必要帮助运动员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运动员遇到挫折、困难和失败时,往往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此时一个关切的目光、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随便谈谈的建议,都可能对于运动员产生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是:

(1)要求家长不要额外地给孩子指定比赛目标,同时也不要在赛前给予孩子特殊的照顾。

(2)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旦孩子在比赛中失利,要求家长无需任何指责,此时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励。

(3)向所有家长和运动员表明:比赛失利不是运动员的过错,不用承受任何的心理压力。

四、结论和建议

1、心理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把心理训练和思想教育贯穿于训练之中。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对比赛缺乏经验,条件的不满足就不愿参加比赛等,教练员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帮助运动员把主观意向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对比赛目的的认识,使运动员明确自己职责,把老师、教练们几年来的培养成果展现出来,为学校,为家长,为教练争荣誉。只要运动员理解了就能排除心理干扰,正确对待比赛,并全力争取创造优异成绩。

2、心理训练与相互信任结合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交谈,观察,训练效果及热身赛等,运用语言,教练的言行,来刺激运动员的神经系统,调节心理状态。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不同心理特征来安排心理训练的内容,把握交谈主题和方向,注意运动员的情感动机和欲望的变化,有目的地采用诱导和启发,以最佳的方法加以排除。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应在相互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教练员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从而帮助运动员调整参赛心态。

3、心理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赛前心理训练的任务,就是要让运动员在预期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在赛前体现能力阶段的训练中,心理训练要与提高专项、技术训练同步进行。赛前的调整不是简单的休息调养,必须采取积极方式,在保持适度运动量的基础上,使用较大强度刺激的方法来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够很平稳,很快适应地过度到比赛。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训练》…百度文库

2、马启伟著:《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

上一篇:中外优秀男子50km竞走选手全程速度特征对比分... 下一篇:在中学生足球运动中膝\踝关节运动损伤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