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四个常见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26 10:32:24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四个常见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的四个常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问题;对策

21世纪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对教育的需求,国际竞争等。信息技术在这场历史性的教育变革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因为只有不断增加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才能使教育行业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改变劳动强度大而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其产生的原由,找到解决的办法。

问题一: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降低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但是推动和左右学校和教师行为的主要还是考试指挥棒。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生命线,而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是考试成绩。在多年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已经探索出一套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容是狭窄、具体的,目标是单一的,课堂是教师控制的,方法是反复训练的,知识是省略探究过程被直接灌输的。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其结果便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能学到了考试不考的知识,而要考的知识点可能没有训练到。所以如果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网络教学不但没有优势,反而劣势明显。所以,缺乏需求是当前课程整合推进不力的首要原因。

对策:将课程整合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运用系统观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课程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将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而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它受到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汇聚到素质教育论中并指导着课程改革的实践,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当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运用系统观点,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新的教学模式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学习目的是多元的、有层次的;学习内容是丰富的、可选择的;学习过程是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的结果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推进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评价体系,因为评价是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的评价体系要有利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笔者认为它应该有如下特征:评价的功能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甄别与区分学生;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和学生媒体等;评价的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有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等;评价的内容是全面的,既评价学生的多元智力,还重视学生个性、品德等方面的评价。

问题二:网络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滞后使教学实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教学理论往往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现在的问题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还十分缺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论还不成熟,教师对成功的案例了解不多.因此,在这段时期,教师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如在课堂教学中舍弃口头交流采用网络交流,舍弃书面阅读而追屏幕阅读;在物理和化学教学中舍弃学生实验而代之以课件演示等.

对策:依据教学的一般原则,运用行动研究法,创造性地开展整合实践.教学中一般原则所具有的普遍性可以迁移到整合课中,如启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这种迁移不仅需要理性和逻辑性,更需要创造性,需要教师在整合实践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不断反思,总结和提练经验教训,以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案。这种问题来源于实践,研究的主体既是教学的主体,研究的情境既是整合的情境。其次,借鉴目前相对而言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探索性地将其与教学实践相接合,总结出适合情况的新模式。

问题三:缺乏有效的教学平台限制了网络教学的常规化。

据笔者了解,针对教育行业开发出的教学平台还不能令一线教师十分满意。国内很多著名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对网络平台的开发还不够重视。虽然也开发了教学平台,但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管理功能的开发上,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这一块。缺乏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制约课程整合常规化的一大障碍。

对策: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寻找课程整合的最佳切入点。在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出现之前,按照某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整合是不现实的,而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则更为可行。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难点,因此课程整合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在数学课教学中,形数转换的思想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几何画板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较好工具,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小插件和动画,历史教学中的音频视频,生物地理教学中的图片,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材料等,通过精心的设计,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一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问题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要求高,增加了教师上整合课的难度。

要上一节整合课,教师至少要掌握PowerPoint软件工具,要想使课件生动一些,最好还要学会FlASH,AUTHORWARE,要想使网页成为动态的,还要掌握一些编程和数据库知识,而要熟练掌握这一切并非在短时间内内能够完成。准备一节普通课大约需要一小时左右,而要准备一节整合课,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制脚本、找素材、 找资料、 制作课件等,要完成这些任务,没有一两个星期是不行的。如此耗费时间,就是信息水平很高的教师也不敢轻易去上整合课。所以,现在学校里上的整合课,很多都只能停留在公开课上,由学科教师设计脚本,信息技术课教师制作课件。照这样“做秀”下去,整合课是很难推广和普及的。

对策:教师培训。当大规模启动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运的专业准备不够,教师对整合课的畏惧感已成为当前我国推进中小学信息化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正需要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不能仅仅是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和简单、初级的应运,还应当包括教育理念、教学设计、信息素养等方面。着重解决“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的两张皮现象。教师培训的方式要创新,要重视教师的实际应运,那种将“应试教育”模式带到教师培训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采用多层次扩展使得培训模式,前者接受培训的教师成为后期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如此滚动式地发展;另外,可以开展教学协作,当整合课的准备由一个人承担时工作量很大,而如果你加入了一个团队,你就不仅能提高自己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以上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四个常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等待和依赖不是好的办法,而应该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因为只有一线教师对整合课有了需求,才能促进硬件的建设,促进教学软件的开发,为课程整合理论提供丰富的资料,为资源建设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广州,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1992。

上一篇:关于“双肩挑”辅导员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