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学生社会责任心分析

时间:2022-09-26 09:17:41

某高校学生社会责任心分析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C 913.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7-0633-02

【关键词】 社会责任;对比研究;学生

社会责任心是社会个体对其社会公共生活中所承担责任的正确认知和评价,并表现在情感和行为中的心理品质。它对个性的完善和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1]。

西方学者较多从个体的公正观和社会角色的角度对社会责任心加以分类,而我国学者较多从心理过程和责任对象的角度对社会责任心加以分类。近年来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研究大都是现象的罗列[2],为系统地辩证地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本研究拟从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道德责任心和社会发展责任心5个维度对某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心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安徽省某高等院校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回收263份,有效问卷率87.67%。其中男生130名,女生133名;文科学生115名,理科学生148名;城镇学生122名,农村学生141名;一~四年级学生依次为86,44,51和82名。

1.2 方法 采用程岭红[3]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责任心问卷”中的社会责任心部分,经过验证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有23个题目,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认识进行选择和评定。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用匿名方式,每位被试根据要求,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成问卷后统一收回。全部数据用SPSS 13.0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比较 在社会责任心的整体水平上,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集体责任心和社会发展责任心因子上,农村大学生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见表1。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比较 男女大学生比较,除在社会发展责任心因子上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外,责任心总分及其他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不同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比较 文科大学生和理科大学生在责任心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和道德责任心因子上,文科大学生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见表3。

2.4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比较 各年级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心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四年级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心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大学生。见表4。

为了进一步确定年级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具体影响,进行了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责任心总分上,三、四年级大学生与一、二年级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家庭责任心因子上,一年级大学生与三、四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因子上,一、二年级大学生均与三、四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道德责任心因子上,各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社会发展责任心因子上,一、二年级大学生与三、四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在集体责任心和社会发展责任心因子上,农村来源的大学生显著高于城镇来源的大学生。在集体责任心因子上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得分高,可能与我国农业文明中的集体主义有关[4]。在农村,人们长期生活在同一地点,自然形成了以村组为单位的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农村的发展与城镇相比还是存在相当的差距。因此,来源于农村的大学生更关注社会改革发展的趋向,导致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社会发展责任心强于城镇来源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发展责任心因子上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可能是社会文化要求男生更应该有“事业心、进取心”,是“生活中的强者、社会发展的主宰者”。这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影响着父母、教师对男女学生不同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式,导致男大学生的社会发展责任心表现强于女大学生[5]。

调查结果还表明,在家庭责任心、他人责任心和道德责任心因子上,文科大学生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这可能是文科大学生更多学习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更多地受到思想政治理论、伦理道德法规的教育与熏陶有关;而理科大学生更多是偏向自然科学的学习,从而导致出现上述结果。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一、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较低,可能与其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他们刚刚经过高考,激烈的学习竞争意识,家长、教师过高的期望和高考的压力,使学生的“个人主义”空前高涨,从而导致他们仍然残留“个人主义”的负面效应,这与社会责任心所强调的利他性是相悖的。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后,社会责任心大大提升。说明社会责任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受个体社会经验影响较大的个性品质,其发展趋势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增加而渐趋完善。

4 参考文献

[1] BARRYRS, THOMAS WB.The triangle model of responsibility. Psychol Rev,1994,101(4):632-652.

[2] 赵兴奎,张大均.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77-79.

[3] 程岭红.青少年学生责任心问卷的初步编制.重庆:西南师大心理学院,2002(4):9-13.

[4] 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94-495.

[5] DAVID GM,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44-145.

(收稿日期:2007-12-18)

上一篇:综合心理干预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下一篇:镇江市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