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模式之探讨

时间:2022-09-26 09:15:45

体验教育模式之探讨

摘 要 随着体验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教育研究者更多开始关注学生在学校及课堂的体验学习。本文通过对以往教学体系中的体验教育进行梳理,并对体验教学思想建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体验 体验教育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the Experience Educational Model

YANG Liu, YANG Shujuan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2)

Abstract With the experience education has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educators,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began to focus mor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learning in school and classroom. Based on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of teach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 teaching think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xperience; experience education; main body

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们都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然而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完全接受外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对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进行批判与反思,开始关注体验式学习;90年代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改革研究。

1 体验教育的提出

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而体验教育是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使得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周龙兴指出:“体验教育应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突出人与人、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沟”。当下的教育中,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体验教育的基本路线就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说教教育方式,以及由它导致的在学生心理上形成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心态,变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使双方在共同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在体验环境或体验氛围中,引发、诱导实现自我心灵的内省和完善,进而完成自我升华这一理想的学习目标。

2 体验教育的思想建构

2.1 以教育者自身为核心的体验

首先,对教育者的定义,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另一种就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前者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育理论家,后者是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理论等的教师。那么,该如何对他们的不同体验进行关注?

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反思自身的受教育经历获得教育体验,这样能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受教育者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了解现实教育存在的弊端;(2)深入到一线教育的队伍中去做调查。教育研究者不了解研究的对象是不可能形成适合教师与学生需要的理论,所以教育研究者可以深入到教师与学生的队伍中就教育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移情方式,获得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3)进行教学实践工作,获得有关教学的直接经验。教育研究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如果能让他们就有关教学的问题边实践边探讨,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亲身教育体验了。

对于一线岗位的教师,对他们体验的关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体验。现在的许多学校制度使得老师没有过多的主动权,规章制度也比较苛刻,老师的教学幸福感指数偏低,这样的老师很难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2)没有成就体验。在现实教育当中,成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老师都必须为分数是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学生的成绩搞不好,即使老师在别的方面付出很多,还是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3)教师的生存体验缺乏。在我国教师的普遍收入和他们的实际付出是不和谐的,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问题直接会影响他们在教学当中的教学行为。

2.2 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体验

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感受的途径主要有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此,感知、生活、活动是形成体验的三种直接途径。体验的产生有时也需要外界的激发,所以拓展学生的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丰富学生的感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来获得感知,比如“当一天的老师”,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2)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例如学生可以参加些知识应用性实践,因为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能完成简单的实践操作。(3)以体验为核心,转变学习方法。体验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因此,体验教育应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充分以体验学习为中心,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习的效率。

2.3 以课程为核心的体验

(1)课程的设计要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新课改之前,我们的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还规定了教学顺序和内容所占的课时,而教师在运用教学大纲的同时,关注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不在老师也不在学生,教师只有被动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以后,这一问题得到重视,新课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儿童生活经验与体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对于客观知识(书本知识),它是学生所应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应该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逻辑性,而对于经验性的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体验上,在学习中体验。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为中心来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2)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师体验的发挥。新课改之后,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也应该了解年级上下之间学科教材的内容,以便于在教学中有根据地把自身经验与体验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体验。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与生活体验,增强了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核心的整体把握。因此,新课改在课程的编写上可以给教师一定的选择权,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体验的发挥。

3 体验教育的困境

体验教育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本身仍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探讨。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合学生?如何选择和体验活动课程?有些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考验,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而对于小学生是不可以做到的,这种情况该如何划分不同课程背景?有些活动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有难度,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同时体验课程设计者也必须考虑清楚学生获得的这些体验到底值不值得去开这门课程,并且在开设过程中,如何组织,控制场面,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另外,我们都知道,体验教育是要求学生及老师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育活动,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费大量精力。同时,体验教育的评价模式也较难把握,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直接的评价;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做体验教育研究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体验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出体验教育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性,它为教育者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体验教育是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世界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体验爱学会爱,在体验中学获得成功的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们都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然而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完全接受外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对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进行批判与反思,开始关注体验式学习;90年代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改革研究。

1 体验教育的提出

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而体验教育是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使得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周龙兴指出:“体验教育应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突出人与人、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沟”。当下的教育中,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体验教育的基本路线就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说教教育方式,以及由它导致的在学生心理上形成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心态,变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使双方在共同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在体验环境或体验氛围中,引发、诱导实现自我心灵的内省和完善,进而完成自我升华这一理想的学习目标。

2 体验教育的思想建构

2.1 以教育者自身为核心的体验

首先,对教育者的定义,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另一种就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前者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育理论家,后者是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理论等的教师。那么,该如何对他们的不同体验进行关注?

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反思自身的受教育经历获得教育体验,这样能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受教育者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了解现实教育存在的弊端;(2)深入到一线教育的队伍中去做调查。教育研究者不了解研究的对象是不可能形成适合教师与学生需要的理论,所以教育研究者可以深入到教师与学生的队伍中就教育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移情方式,获得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3)进行教学实践工作,获得有关教学的直接经验。教育研究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如果能让他们就有关教学的问题边实践边探讨,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亲身教育体验了。

对于一线岗位的教师,对他们体验的关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体验。现在的许多学校制度使得老师没有过多的主动权,规章制度也比较苛刻,老师的教学幸福感指数偏低,这样的老师很难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2)没有成就体验。在现实教育当中,成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老师都必须为分数是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学生的成绩搞不好,即使老师在别的方面付出很多,还是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3)教师的生存体验缺乏。在我国教师的普遍收入和他们的实际付出是不和谐的,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问题直接会影响他们在教学当中的教学行为。

2.2 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体验

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感受的途径主要有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此,感知、生活、活动是形成体验的三种直接途径。体验的产生有时也需要外界的激发,所以拓展学生的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丰富学生的感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来获得感知,比如“当一天的老师”,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2)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例如学生可以参加些知识应用性实践,因为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能完成简单的实践操作。(3)以体验(下转第56页)(上接第17页)为核心,转变学习方法。体验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因此,体验教育应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充分以体验学习为中心,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习的效率。

2.3 以课程为核心的体验

(1)课程的设计要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新课改之前,我们的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还规定了教学顺序和内容所占的课时,而教师在运用教学大纲的同时,关注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不在老师也不在学生,教师只有被动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以后,这一问题得到重视,新课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儿童生活经验与体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对于客观知识(书本知识),它是学生所应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应该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逻辑性,而对于经验性的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体验上,在学习中体验。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为中心来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2)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师体验的发挥。新课改之后,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也应该了解年级上下之间学科教材的内容,以便于在教学中有根据地把自身经验与体验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体验。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与生活体验,增强了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核心的整体把握。因此,新课改在课程的编写上可以给教师一定的选择权,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体验的发挥。

3 体验教育的困境

体验教育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本身仍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探讨。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合学生?如何选择和体验活动课程?有些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考验,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而对于小学生是不可以做到的,这种情况该如何划分不同课程背景?有些活动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有难度,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同时体验课程设计者也必须考虑清楚学生获得的这些体验到底值不值得去开这门课程,并且在开设过程中,如何组织,控制场面,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另外,我们都知道,体验教育是要求学生及老师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育活动,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费大量精力。同时,体验教育的评价模式也较难把握,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直接的评价;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做体验教育研究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体验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出体验教育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性,它为教育者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体验教育是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世界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体验爱学会爱,在体验中学获得成功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龙兴,宋进喜.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2] 关尚敏.“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5).

[3] 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4] 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课程所,2003.

[5] 吴敏.体验教育模式探究[D].江南大学教育学院,2009.

上一篇:从科技看未来 扎克伯格20亿豪赌的真相 下一篇:双语教学在物理学专业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