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思维中的技术边界

时间:2022-09-26 07:03:24

交互思维中的技术边界

交互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各个领域中迅速普及开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互联网从传统形态演化到移动互联网阶段,伴随着智能产品等大量创新性产品的出现,其变化的速度和强度都是空前的,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正在崛起。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提升了艺术与设计在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性,交互式思维的角色被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而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有设计专业的壁垒,为艺术与设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交互式思维和传统思维截然不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多地是去呈现一个结果,信息的传达路径是单向的;前者则会使信息的传递从单向转化为双向甚至多向,最终导致出现多种可能。

在对交互设计的理解中,通常存在着一种误区:过分强调技术的推动作用。举例来说,一本纸质媒体在恰当的技术条件下,运用交互思维可在空间和时间上改变以往的阅读体验,增加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和粘性,富媒体(Rich Media,包括多媒体等,外延无边界)的运用则能进一步延伸用户对内容理解和认知。然而,过度的交互,却会影响读者的深度阅读,反而降低阅读质量,使技术流于形式。可见,交互思维的运用,形式和内容必须相匹配,没有绝对的高低,关键还是要对产品的功能、定位有深刻的把握和准确拿捏。交互的目的是让受众更好地参与其中,但并非所有情境都有必要让人去过度参与。

我认为,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引入交互式思维时,考虑的核心应该是用户。设计和艺术是两个概念,对设计而言,目标用户是关键。在确定核心用户的前提下,关注更良好的用户体验。用户与产品之间应当划定出最短且最有效的路径。设计在当下不再仅仅扮演“装修”的角色,设计师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但可以决定技术的构架,甚至还决定了产品的定位。借此,以技术为先导的规则,慢慢转向了以设计为先导。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愈发认识到这一点:打造好产品依靠的不是日益精进的技术,而是隐藏在各个环节中的设计。

从交互到体验,从繁琐到简便,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手对物的触感还有许多待开发的可能。手的运动轨迹和物体的边界支撑起探索的空间。基于四条边线,我们是否可以用“十”字将一款屏幕分割为四个区域:触及上下边线,可以调节音量,触及左右边线,可滑动页码?类似功能在苹果产品中可窥一斑。这种变化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技术本身?还是隐藏在技术背后的设计思路?真希望设计师与工程师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如果说体验是交互思维的基础,那么数据则是交互思维可运用的基础依据。甚至可以说,交互是对基础数据的抽象与升华。我对此的认识也着实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前,我把交互思维和用户放在前列,并不太重视数据,认为数据积累和整理太过技术化。但后来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设计都离不开数据。它涵盖了从输入、采集、整理、解析到输出等多个步骤,在交互思维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恰当的运用。

以美术馆为例,基础数据是核心。小到一张作品的尺寸、材料、重量、门类,大到展场空间,面积,展线和结构,都可能左右观众与作品、作品与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最终促使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观众的参与方式发生改变。谷歌艺术计划的实施也正是得益于基础数据采集的周全和完善。

再比如,在交通工具的内部设计中,数据的概念正被翻新。现在,汽车制造商不再把自己局限于汽车领域,而是更倾向于向科技制造业发展。数据的范畴也在扩大,不仅是包括路面数据、档位频率、碰撞角度,方向盘转角等在驾驶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还延伸到驾驶者对信息数据、制导流程、交互路径等的一系列应用和反馈。根据新的数据统计方式,为副驾驶进行设计也将被视为重要的范畴,主副驾驶之间互动数据的采集,在未来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但数据作为依据,也会造成误区。过度的技术应用与交互过程,有时会削弱设计的内涵。就像一幅过多强调感官体验的艺术作品,作品本身的魅力会降低。因此,好的交互设计者要对作品有深刻理解,技术要有的放矢,最好的应用其实就是技术与设计之间的良好匹配度,而这一切都是以用户为核心。

当下,智能产品层出不穷,用技术来挖掘数据,原先很难量化的数据得以量化。而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强,技术也将变得越来越平民化。在数据量化、技术普及的整体趋势下,人和世界如何自然地进行互动,需纳入交互设计的考量范围。

上一篇:像她们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 下一篇:新西兰反季户外游推开门就能探险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