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情境中理解国画的意蕴

时间:2022-09-26 06:51:16

在文化情境中理解国画的意蕴

摘 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对于同样题材的作品,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境遇会影响作者的情感表达,不同的师承,不同的体验也会从作品气息中传达出来,学生对于中国画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把握"意蕴"二字,从情感,气息等方面来引导,启发学生。在欣赏中还应了解中国画的特殊形式,如章法、笔墨、落款、印章等,力求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

关键词:文化情境 国画 意蕴 理解

美术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所谓文化情境就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对于国画来说文化情境就是画家在创作作品时的社会地位、文化氛围、心理状况等方面。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她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风格,成为东方绘画的某种最高代表和典范。中学生对中国画是喜爱的,他们在欣赏时会因为画家的高超技巧而惊叹,而对于这些绘画到底好在哪里、作者画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却并不了解。作为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蕴”的角度去理解画家的本意。那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来理解作品的意蕴呢?

一、作品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它始终贯穿于艺术领域的多个门类,许多作品的产生,都是艺术家对外界事物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就以山水画来说,生活中的山、水是不变的,变的是画家内心的情感与时代、社会、生活以及画家对人生信仰命运经历的参悟体会。

美术作品的意蕴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人们只能靠心灵的体察去感悟、体味,而感悟、体味的前提是要对作者的所处环境有所了解,即对文化情境的理解。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徐悲鸿画的马,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貌色彩,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委婉地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诠释。

所以,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画得像或不像,还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美术作品背后所表现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作品的气息

一幅好的作品,其魅力不仅在于能够看得见的形象,更在于其笔墨之外,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某种气息,即作品的气质。这种气质体现在画面上,则是绘画作品的生命与灵魂。关仝的《关山行旅图》表现的是关陕一带山水,笔简气壮,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点缀以人物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董源的《潇湘图》以水墨为主,以横卷形式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

范宽初学荆浩及李成,既而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体验不同自然气候下的山水形态变化,终于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画风,他所画的崇山峻领,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富有质感的山石,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传世作品《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

唐宋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雄伟壮阔的全景山水正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派。李思训是唐朝宗室,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第一山水”,《历代名画记》称其为“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缓,云霞飘渺……”,《江帆楼阁图》被认为是他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展子虔的青绿山水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波澜壮阔的江流、岸边林间的院落以及悠闲的人物的畅游都获得了较为成功的表现。南宋时期由于朝廷的变故,画家的山水长卷,虽然景物繁多,却已不再有北宋山水那种气势壮阔的景象,而是清幽冷寂、淡泊萧条的意境,隐隐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哀愁与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戴进的山水以取法南宋马、夏为主,并能“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终自成家,他的山水画比南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格调洒脱而清爽隽逸,《春游晚归图》、《三顾茅庐图》就是如此。因此,美术课堂应当抓住意境表达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在创作和欣赏美术作品时,在作品的文化情境中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感受作品的气息。

在文化情境中对中国画的意蕴的理解,还有一些知识点也是学生在欣赏、学习中要了解的,这对于了解中国画的意境和韵味有很大的帮助。

1.章法

章法就是画面的布局,即构图法,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谢赫称作经营位置。中国画的构图与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讲究立意定景,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并巧妙地运用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山水画的透视法也不同于西洋绘画的定点透视法,它是无焦点的无点透视,但山水画的视点推移的法则正好能满足中国人欣赏山水画的需求。

2.笔墨

用笔用墨是自然融于绘画当中的,一幅好的绘画不光题材、构图等要好,用笔用墨的功夫也是极其重要的,用笔讲究点,勾、皴、擦之法和下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侧笔、圆笔、中锋、偏锋、逆锋等。用墨讲究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以及破墨、飞墨诸法。用笔与用墨的变化既是不同绘画的需求,也是不同画家的修养与绘画风格的体现。在欣赏作品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韵味。

3.落款、印章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中华特有的民族精神,是画家表现意境的无限源泉,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孕育了不同的审美精神。

落款,就是在字画作品正文前后所写的说明性文字。中国画,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一般总是将题款和印章作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正是我们民族绘画的明显特征。

“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用心去体会”。因此,要提高学生对国画作品的欣赏能力,教师必须从文化情境出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扩展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掌握审美的原则和概念,掌握艺术名作常识、作品欣赏常识等,,使他们能体味雅与俗、古与今等各类美术作品的品位,从而在将来的生活中能创作出思想健康、格调高雅、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我们要把美术教学过程经营成学生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激起他们情感世界的波澜,为美术创作和美术想象提供思考的动力。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感之对策 下一篇:深化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突破双语教学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