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考

时间:2022-09-26 06:45:2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考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创新性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需要,学生学习的要求。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小学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创新性的教、学、评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环节,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努力提高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构筑以创新性为特色的学科教学体系,从而结合学科把创新教育的观念具体化,真正落实到创新教育之中。

一、教学过程的改革

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W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强调“学生本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是组织、指导,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创新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主体、主导的角色也就随教学方法由单纯的“系统讲授型”向“探索研究型”等多样化的启发式教学转变。例如:我在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时,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方法,逐段逐句问的方式为“抓线索启导式”教学,紧紧抓住课文预习部分“在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你可能觉得很奇怪吧?”这时候,我就提出了三个自学要求:1. 细读课文,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2. 在使你最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简单地写上体会;3. “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什么?这样教师的指导,指出了学生阅读的方向和目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发展来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有兴趣,学得主动,学有方法,学有所得,学有创意。

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创新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上对学生所积累的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拓展,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必须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课堂外联系,学科课与活动课的联系等。例如:在教学低段看图学文《春天》一课时,我把语文、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融为一体,联袂形成“春天序列”教育,唱春天之歌,绘春天之景,使学生深刻了解春天的自然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运用课内知识,指导课外阅读,丰富了知识内容,拓宽了知识面。在我安排的“周三”朗读会上,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还有创新能力。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代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的形、光、声、色等信息输出功能来主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无疑将使学科教学达到最大优化,收到好的效果。例如:一年级口语交际《我会画》一课时,我就充分运用展示平台将学生自己的画展示在大屏幕上,然后拓展为“我的名字叫×××,我画了×××,因为××,所以我画了这幅画。”“你喜欢哪幅画?为什么?想提什么意见?”这样的口语交际练习,孩子们觉得饶有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我就运用了大屏幕展示画面,从静态、动态的角度展现了北京北海公园的美丽景色:清波荡漾着小船,绿树和红花倒映在水中,优美的歌声回荡在整个画面上。孩子看着听着,入情入景效果极好。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思、议、练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教学。

四、教学气氛的和谐性和民主性

学生只能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创新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运用艺术的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心境达到创新的最佳状态。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性的教态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并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的培养等。这样,学生个性得到了解放,他们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中获得了想象、发现和创新的信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

作为教师。理应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让他们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语文教育“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材于课外”。在我二十几年的教学里常常根据年级的不同特点增设“周三”读报活动;“周三”朗诵活动;“周一”汇报活动等,学生兴趣盎然。特别是周一”的汇报活动,主讲人走上讲台,或讲新闻,或诉见闻,或讲笑话,或诉喜悦,或诉烦恼,内容五花八门,学生表达顺畅流利,感情得到了释放,同时也为同学们写周记、小练笔提供了写作内容,作文水平悄然提高。

上一篇: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