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与对策

时间:2022-09-26 06:10:54

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入手,介绍了多年来开展对口自主招生及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方式等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及探讨,对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等重新进行梳理和调整,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重新构建灵活的、一体化的、“五年一贯”的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力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职业技能等方面实现有机柔性的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五年一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97-02

广东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对口自主招生及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本人先后多次走访对口的中职学校,进行了交流研讨,并着手制定中高职衔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设置、阶段考核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根据近几年来我院对口自主招生及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开展运作的情况,本人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与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衔接好。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学生进入高职后,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基础学习,达不到高职所要求的“理实并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不合理。①专业理论课程内容重复。中职和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实现五年连续一贯,而是各自构建自己独立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从而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甚至有不少课程,中、高职采用的是同一版本的教材。②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现象。目前的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安排遵循“必要、够用”的原则,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文化基础课是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③专业技能课程有倒挂现象。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由于设备、师资、管理方面原因,出现不如中职的“倒挂”现象。④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对称。采用独立性学制结构的高职院校,相对于中职“宽基础、活模块”的多样化特点显得单一、不灵活,呈现衔接的不对称性、不延续性。⑤技能资格等级考核不统一。按照国家统一的各种职业资格不同等级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标准,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由于没有很好的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衔接,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也同样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思考与对策

针对我院一些专业“中高职衔接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与分析,提出中高职衔接人才的合理定位及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优化,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阶段考核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调整等。

1.人才培养模式。①构建整体灵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职只有在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采用“三二分段”学制模式比较适合当前国情,结合广东省的具体情况,可灵活处理,比如可以考虑中职毕业生工作一、两年后通过选拔再进高职,或者高职的二年分成学校一年、企业一年的模式,这样更加符合高端技能人才的成才规律。②实施“五年一贯”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计划。由中高职院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等根据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按照国家或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并实施“五年一贯”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制定中职与高职的“五年一贯”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标准。③制定“五年一贯”中高职衔接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许多共性,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实际操作时,除了采用纵向延伸模式,也可采用纵横扩展模式,学生可在各阶段获得不同专业和工作领域不同的职业资格。

2.课程结构体系。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地构建整体性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遵循由浅入深。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①“五年一贯”中高职课程结构与内容衔接的设计,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把中高职课程结构真正地按“五年一贯”衔接起来。中职课程应以技能为主,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构建必需基础、提供发展平台”,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奠定基石;高职课程应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个人素养为主,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与中职合作一起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让课程内容具有延续、拓展和深入,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②实行统一的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制度。可根据职业资格不同等级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标准,分初、中、高、技师等几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逐步地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③“五年一贯”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五年一贯”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门化方向模块、专业能力拓展模块五个模块组成。高职是中职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可分层递进、分层教学,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具体各阶段的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在时间上是可以相互交叉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可向综合化、模块化、学分制转变,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④实现校企合作模块化课程的开展。各中、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企业等建设情况,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的模块化课程。高职与中职相比,一般多了生产性实习,因为多数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或者有自己的教学企业,可以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环境,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3.教学模式改革。无论中职还是高职,在教学模式上都应该特别突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职教特色,教学过程也应该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地结合,选择或自编实用性强的教材,着重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中职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文化基础学习,提高基本素质,提升人文精神,增强学习能力,尝试开展个性化培养、订单式培养,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高职要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多开设选修课,增开技能实训综合化、模块化课程。鼓励中、高职生多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数控技能大赛,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使其成为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特色与创新

1.实现了五个对接。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组建了由中高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研究团队,对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机制进行探索与研究。创新“五年一贯”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实行了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对接、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对接、技能考核方式对接等“五个对接”。

2.培养模式更灵活。我们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高职阶段的课程衔接采用阶梯式综合性职业课程模式,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在“操作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层次性和衔接性。比如,我们会考虑吸收一些工作了一、两年后再通过选拔进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我们会考虑把高职的二年分成学校一年、企业一年的模式,这样更加符合高端技能人才的成才规律。

3.产学研结合。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开展通过校内、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聘请企业专家来校兼课,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同时也可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坚持走产学研、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道路。

4.课程模块化。教学创新的实施将根据课程模块化进行,由不同专业领域的多名教师和企业人士组成教学团队,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地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创新,教学安排上更具灵活性。

四、结论和展望

首先,中、高职衔接出现的问题决非就事论事所能解决的,需要系统、完善、配套的措施,而且还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磨合、不断探讨、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其次,在现有的中高职衔接运作的基础上,针对衔接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等重新进行梳理和调整,提出更加合理、更加先进的方法,重新构建灵活的、一体化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五年一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新体系,力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职业技能等方面实现有机柔性的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中高职教育无缝衔接,才能促进中高职教育明晰定位、共享资源,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有利于构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最后,结合我院现有中高职衔接的运作,可推广、应用已有的教育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会有显著的效果。此课题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不仅能够提供给开展这项工作的中高职学校以借鉴,为兄弟校院提供可参考的文献资料,同时又对整个广东省的中高职衔接能够起到一个指导或示范性的作用。

上一篇:从简单做起 例谈“截距式”推导中的类比法 下一篇:高校示范教学中心开放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