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引入ISO9000面面观

时间:2022-09-26 05:06:25

高校引入ISO9000面面观

如何顺利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本科层次上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更是这些院校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

iso9000标准与教学管理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的总称,是国际质量监督机构在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普适意义的管理模式。该模式系统地阐述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普遍的规律,突出了以顾客满意作为衡量组织业绩的手段,其理论体系包括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检查和反馈处理的关系正是PDCA循环的体现,有机地把质量管理标准思想和质量保证标准融为一体,形成了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板块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为各种组织提供了一种能够完整地把管理活动融入整体组织结构中,并贯穿在组织活动所有方面的全程控制的质量保障框架。

ISO9000标准下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

ISO9000标准对体系的定义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有形世界是由大大小小的系统构成的,而且每一个系统内都包含了若干子系统。”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应包括以下几个系统:

教学质量策划系统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首先应该对监控体系的建立、调整和完善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它将保证所建立的体系本身的质量,以及体系的有效运行。根据ISO9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包括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的计划以及按计划逐步推出的相应的具体规定和措施,其目的在于制定并采取措施实现质量目标。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中可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项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出台都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教学质量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监控目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促使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由保证教学环节的质量发展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育质量形成于过程,构建自上而下循环反复、多渠道、多方位、分步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3333”型教学质量立体监控网络,有利于教育质量得到根本保证。第一个“3”是指学校、教学执行部门、教研室三级监控;第二个“3”,是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类监控;第三个“3”,是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环(节)监控;第四个“3”,是指管理评审、顾客评价、认证审核三方监控。通过不断循环的整改,所有不符合项逐步关闭,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结合教育部“水平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如院系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日常教学质量监控、课程评估、专业评估、教学事故监控等,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形成对高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评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质量评价必须贯彻“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实现结果检测与过程控制的有机统一。

教学质量反馈系统有效的控制需要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它主要包括校内、校外两个系统。校内系统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有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中心的评价反馈制度等:微观层面主要是院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信息反馈必须沿着质量监控体系的环节、程序反向传递质量信息,其流程为“信息收集―分析―对策―实施―处理”。

教学质量督导与保障系统学校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离退休专家、教授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在校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一方面对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起到监控作用,另一方面为教师具体改进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督导机制的运行可采取以下方式:监督、考察、指导―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反馈)师生、教务处、校领导―(反馈)师生。保障系统主要由计财处、学生处等教辅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分析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所需条件,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理性看待ISO9000标准

避免ISO9000标准的“固化”ISO9000标准是针对工业和服务业制定的,而高等教育是不同于企事业的社会组织。教育服务质量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一项比工业、农业及其他服务业的质量体系复杂得多的系统工程,因此,简单套用或模仿ISO9000标准不会产生预期效果。新建本科院校推行ISO9000教学质量管理认证,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与遵从管理标准的关系。应深刻理解ISO9000质量体系的内涵,将其通用的质量体系要求转化为适应学校特点的质量活动体系,并随着对ISO9000理解的逐步深化,恰当地界定可控因素、可控范围和可控层面,科学地设计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质量体系要素。

防止ISO9000标准的“神化”ISO9000体系运用于教学质量监控的确能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但并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万能钥匙”。ISO9000标准应用于教育,它要求对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活动能做出标准化的解释,并要求对其成果给出具体的实证指标,而对于一些定性的描述不太重视,它不可能解决招生规模扩张引起的教育财政困难等深层次问题,却有可能束缚学校的创新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影响学校与学生发展的个性。因此ISO9000体系只是一些形式上的管理技巧和方法,它更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及其职业精神和执教经验的支持。

预防ISO9000标准的“泛化”本科教学评估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评估检查后靠学校自觉进行维护与管理,缺少事后监督机制,两次评估检查周期较长,难以发现问题并做出及时的反馈,会导致高校改进意识淡漠,造成管理的松懈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而建立ISO9000体系是高校主动选择的监管行为,一旦建立便要求全校从领导层开始全员参与到质量管理活动中来。它的监督力量来自于学校具有内审员资格证的内部审核人员和具有国家注册审核资格的外部审核人员两个方面,及时发现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纠正和改进。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评估是解决学校能不能办学的问题,IS09000体系要解决的则是学校怎么办好的问题,二者之间不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关系。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教学管理工作,任何时候都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大胆探索与实践,不断培植与优化。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示意图

上一篇:深入开发校园“一卡通”的管理功能 下一篇:顾雪珍:中西合璧、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