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物理导学案的策略性、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9-26 03:07:10

编制物理导学案的策略性、有效性研究

导学案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抓手,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和路线图。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要能在学生的预习中起到导航的作用,帮助学生对预习的知识进行梳理。二要认真钻研教材,对知识进行重新“翻译”,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学习的有效路径。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条理清楚、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提炼知识,还要教师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水平上进行设计。下面着重从编制导学案的策略性、有效性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一、编制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导学性原则。“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而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砌。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并非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方向盘”和“指南针”。

第三,探究性原则。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要从问题入手,通过让学生设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对文本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本着“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的原则来进行。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自学文本的基础上就能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高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学生在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 “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第四,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喜悦。

第五,实用性原则。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需求出发,便于学生使用和教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简便易行。

第六,规范性原则。导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但从导学案编制流程、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要统一规范。

二、编制导学案的基本规范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课堂展示的效果。因此,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概括地讲,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编写程序、统一基本环节、统一课时容量、统一审批程序。

第一,统一编写程序。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由主备人提交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

第二,统一基本环节。一般导学案需要包括:①学习目标,②重难点预测,③知识链接,④学法指导,⑤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⑥整理学案,⑦达标测评,⑧自主反思。

第三,统一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容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第四,统一审批程序。编制人带修改后的正式导学案,先交备课组长审批,备课组长要从导学案的内容到形式认真把关,确定没问题后签字;后送包科领导,包科领导要按照导学案的格式、内容要求最后审定。

三、导学案使用的有效性

1.对学生的要求

第一,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导学案对照课本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自主学习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双色笔做好标记,并做好预习笔记,预习时要实事求是,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第二,使用导学案时要坚持先自学,再用对学、群学的方式进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上,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交流质疑,个别重难点由教师总结点拨。

第三,课堂上注意用好双色笔。养成使用双色笔在课本上标注重点内容或使用导学案整理纠错记录的习惯,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用双色笔写出自主反思。

第四,检查的作业为导学案、预习笔记和纠错本。也可以将预习笔记、纠错内容设计融入导学案中一并检查。

第五,不能过于依赖导学案而忽略了课本。导学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的学习而设置的学习方案,是“路线图” “指南针”,是课本学习的辅助,而不能替代课本。

2.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交流,教师深入小组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第二,课堂上教师应本着“以学定教,教者亦学”的原则灵活使用好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重在点拨,以点拨代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课本要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答案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图画内容等放手让学生组织语言进行描述,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第三,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自主反思情况形成“错题集”,供今后教学参考。

第四,定期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 “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第五,导学案中达标检测部分,要力求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以此培养学生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同时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双检验。

第六,达标测评,对当堂知识采取不同形式检测,落实目标。

这六个环节依课型、教学内容而定,不一定面面俱到,要避免形式主义。

(责 编 阿 宁)

上一篇: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多种方法オ 下一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