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浅析

时间:2022-09-26 02:16:3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浅析

初中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能否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对于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多,且因人而异,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及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探讨的东西很多。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既运用好的传统方法,又开拓创新,关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在此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阅读成为快乐的享受

1.教学语言在美而有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在总结自己的教学语言的经验时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2.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如李白的《静夜思》用叙述的语言写远客思乡之情,它给人的就是画一般的诗境:在昼短夜长的秋季,在转辗难眠的月夜,诗人突然觉得眼前的月光好像是一层厚厚的秋霜。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发掘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学会欣赏,从而爱上语文。

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布置预习任务,养成预习习惯。预习的任务是:了解作者、作品;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脉络,并试着分析一下课文的层次;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通过查阅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内容,试着回答课后练习题;除此之外,自己拟定一些思考题并解决思考题;做好预习笔记(生字词的注音、解释;摘抄精妙的词句,并作一定的赏析;准备课堂交流的材料等)。预习的方法: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做预习笔记的方法。要通过强制到自治,由检查完成情况到学生自觉完成,让课前预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

2.教给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赏析方法,不同的修辞有不同的表达作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法也各有千秋。古人说得好:“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魂宝。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语文,要懂得阅读方法,阅读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如,抓住三大关键问题进行阅读的方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可借助三个问题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细致、系统的层次。

三、注重字、词、句、语段的教学和积累,为阅读奠基。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就不会有高层次的阅读。初中阶段,还是应该重视语言材料本身即字、词、句、语段的积累。这种方法比较传统,但传统的东西并不是都不好。只有理解了一篇文章的重点词、句和语段,才能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仔细揣摩和比较词语的内涵,推敲和领会重点句子、重点语段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朗读教学,培养语感

对于文中精美的语句语段、有哲理的语句、描写成功的地方更要指导学生反复品味,有感情地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来,读出味道来,通过读品析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熟读成诵、积累知识,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语文发展奠定语感基础。

五、注重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阅读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创新能力。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阅读作品后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定期办好手抄报,设计故事梗概、人物素描、语言赏析、读后感等板块,让学生读有所获。

六、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就是入于文中、出于文外。入于文中,就是诵读、体验、感悟、联想、想象、思考;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出于文外,就是积累、使用、模仿;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学习写作经验,借鉴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学习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借鉴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人的文章的专题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入于文中得其神,出于文中得其形,读文内外结合,方有收获。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文普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及创新性策略[J].神州,2012年,26期。

[2]聂荣鑫 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新途径[J].学科教育,2003年,06期。

[3]翟朝云 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上一篇:当堂训练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在物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