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

时间:2022-09-26 01:01:31

探索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

【摘 要】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已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内涵上进行了探索,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期望以此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育人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内涵;激励机制

在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强力推动下,教学团队已成为高校重要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和师资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一起构成了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新形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对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是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由一定数量的在学科相同或相近、技能互补,学历、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优势互补,愿意为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共同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和协同配合的教师或管理人员组成的学术群体。教学团队以教书育人为目标,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项目为重点,为完成某个教学项目而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开拓创新[1]。

根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研究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专业教学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团队的具体任务包括:第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推进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开发教学资源。第三,了解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组织和推进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和改革。第四,促进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结合,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拍。第五,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自主创新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第六,落实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培养教学名师等。

二、当前高职院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起步较晚,跟迅速发展的高职院校规模相比,教学团队师资力量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但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团队的建设有了以下成效:一是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我国高校现行的教研室管理体制的弊端,凝聚和整合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二是促进教学团队教师间更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了个人工作效能,产出更多教学成果,从而提升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竞争实力。三是推进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无缝连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3]:

(1)形式主义。自教育部“质量工程”明确大力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即开展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评选以来,各校也出台了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和办法,但很多高校在改革中比较被动。在没有深入调研的情况下仓促上阵,将教研室更名为教学团队或随意“拉郎配”搭建起的,而梯队建设、规章制度、活动内容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使团队建设流于形式。

(2)团队结构配置不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仅以简单的课程、专业或教研室为基础临时组建形成的,较少有跨学科、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双师”特征不够明显,难以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3)管理缺位和支持力不足。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支持,才能高效运行。但目前高职院校面临师资和办学经费的紧张局面,对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不足,人事管理僵化,活动经费缺乏,相关制度不健全,团队活动开展很困难,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

(4)凝聚力不强,合作意识淡泊。缺少德高望重、乐于奉献的领军人物,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团队成员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相互封闭,团队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形成优秀的教学成果。

(5)教学团队缺少企业的有效参与,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应该以校企共赢为基础,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但由于校企双方体制的不同,利益的平衡点很难找到,影响到了教学团队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兼职教师偏少,科研能力不强,服务企业能力不足。

(6)评价导向的问题。高校现行的评价制度偏重于对个人业绩和科研绩效,并把结果和职称评聘、绩效津贴等挂钩。在此情况下,教师一般不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团队教学工作,缺乏对参与团队活动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学团队对教师缺乏吸引力。

三、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途径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途径

1、构建合理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1)教学团队要综合考虑团队的任务、性质和特点,根据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度的建立要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和制定,大家自觉遵守。扩大团队在教学改革、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安排、团队内部考核等方面自主管理权。

(2)建立团队激励评价机制。和企业“计件式”的绩效不同,教学团队的激励评价是将个人业绩和团队长期绩效相结合,引导成员追求团队成果最大化的一种评价方式。学校在根据教师个人绩效激励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团队的激励。将团队成员个人绩效评价和团队绩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数量与质量考核相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探索出一套符合教学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实现对整个团队和成员个人评价激励的有效机制。

2、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合理设置团队结构

(1)确立团队建设目标。团队建设目标是组建教学团队的基础,达到建设目标应该是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愿望,这样团队内部才能形成良好的协作和沟通,形成合力。建设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中长期建设目标,又要设置阶段性的实施目标[4]。需要对建设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拆,依据团队成员的教学特长、专业特长和个性特征,落实好成员的具体任务,取长补短、密切合作,充分发挥成员优势,保障团队工作的良好运行和目标的实现。

(2)选择合适的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团队中有着统帅和脊梁作用。教学团队带头人应具为本学科或专业的专家、教授,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学术造诣深,教学成果丰富,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管理、协作能力强。带头人的主要任务包括:设定团队目标,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人力和物力,协调教学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度;组织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起到主导作用;对团队成员的做出评价,以及对中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

对于团队带头人严格的任职标准,应通过严格的组织程序选聘和公开竞聘,同时给予其在团队建设和经费使用方面一定的决策权和自。

(3)优化配置教学团队成员。优化合理配置和组合团队成员是建设高效教学团队的基础,并非几个人随意拼凑而成的。第一梯队是专业开发和建设的领军人物,即专业带头人。第二梯队是专业骨干,培养他们的“双师”素质,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三梯队是专业发展的后续力量,主要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成功的教学团队应由不同能力和特长的成员组成,他们在团队中既发挥才能,由担当一个角色,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更大的合力。如果配置不当,就会阻碍团队功能的充分发挥。一般教学团队的配置原则是以教学名师或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其次为教学骨干,其他是中青年教师,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知识、职称、年龄、学历构成的合理“金字塔”结构[5]。

3、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打造优良教学团队

(1)有计划、分批次的选拔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一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议,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二是到行业企业学习和实践,承担企业项目任务,培养岗位实践能力。三是坚持把“双师型”素质教师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要求,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培养“双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四是提高团队教研科研能力,将教学成果和科研技术服务有效转换,提高团队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为团队成员制定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下企业实践锻炼、提高科研服务能力等,使成员个体目标和团队整体目标相一致,团队,使团队成员确立个体在团队中的地位,体现个体在团队中的价值,并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4、建设和谐的教学团队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应该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把高校倡导的求真、务实、创新、理性精神和企业的效率、严谨、敬业、奉献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不断探索、创新、和谐发展的精神和意识[6]。

(1)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团队得以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学校要给教学团队提供必要的专项建设资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场地和实施保证等。

(2)精神文化建设。团队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相互信任、和谐共处、团结协作、积极沟通、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整个团队在宽松的文化氛围中沟通、交流、协作,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学校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为引导的管理机制,同时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3)积极开展团队活动。教学团队要经常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充分打造团队精神,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团队的任务要多通过教学活动来协商、沟通,大家共同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

总之,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内涵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努力建成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学团队,才能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秋高.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的研究与探索[J].2011(07).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2010(11) .

[3]高职高专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编写范例全书[J].P258~P265.2013(09).

[4]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论[J]. 2009(09).

[5]郑慧敏. 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和探索[J].2010(10).

[6]魏联华,陈兆生.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及实践[N].2012(11).

作者简介:

王正万(1978-),男,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浅析混凝土防渗渠道冻害成因以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电力通信新技术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