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古代舞蹈的直观形象

时间:2022-09-26 12:29:58

试谈古代舞蹈的直观形象

古代的舞蹈形象通过人们生活所用的各种器皿图案保留了下来,为了解当时的舞蹈状况留下宝贵资料。

一、陶器上的舞蹈活动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有不少陶埙、陶哨、骨笛、石磬等乐器出土。史料所记载的乐舞合一的形态,在那时期就有相应的舞蹈活动。

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就展示了大约五千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彩画陶盆是马家窑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皿,舞蹈纹位于陶盆内壁的上部,一共描绘了十五位舞人,分为三组,组与组之间以弧线相隔,各组舞人牵手共舞,服饰整齐划一,动作相同,头饰(或为发辫)摆向一致,尾饰(臀部翘起的尖状物)也均朝向一个方向,说明舞者的动作、节奏、韵律都是很统一的。

二、漆器上的集体舞蹈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业发达。漆器注重纹饰,楚人也善于在漆器上绘画,纹样的取材十分广泛,概括起来可分为四大类:(1)神话题材的纹样,如神仙、、云龙等;(2)描写现实生活的纹样,如车马、狩猎、歌舞、宴乐、建筑等;(3)几何图形纹样,三角纹、折线、弦线、菱形纹、云气纹、云雷纹等;(4)青铜器中的传统纹样,龙凤、变形鸟纹、变形夔纹等。

1941年长沙黄土岭出土了彩绘车马人物花纹漆奁,奁身组成黑色和红色的带状分割面,在红色地上绘出黑色的衣服及白色的袖和领,形成色彩对比,画面中有十一个长袍细腰、形体婀娜、姿态各异的楚国女子。其中二人长袖细腰,翩翩起舞,其余八人静坐小憩,在一旁观赏,一人挽袖挥鞭,似在指挥。人物都长衣曳地,面清目秀,体态轻盈。这件漆奁生动地展现了楚国集体舞蹈的场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铜器上的乐舞时代

商代为青铜器全盛时代,除了炊具、酒具各种不同的鼎之外,也有很多青铜乐器。1959年湖南宁乡老粮仓出土的铙,是求雨舞蹈时的伴奏乐器,铙口下隧部饰饕餮纹,侧部为倒夔纹,两旁饰象纹。铙面饰粗线条的饕餮纹,甬上饰云纹,加涡纹如饕餮眼睛。商至西周大铙出现于长江以南,湖南发现最多,这件乐器尤为精美,这和殷纣王晚年攻伐东南极有关系,殷纣王把中原的乐舞文化带到东南,加深了民族间的乐舞文化交流,为西周集大成的乐舞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云南省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中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铜鼓很早就被作为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于文山壮族、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的意愿。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

云南楚雄万家坝、南涧、弥渡等县出土的早期型铜鼓、编钟,属配套使用的古乐器,反映了中原春秋战国时期彝族先民及周围其他民族在当时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音乐舞蹈活动。战国至两汉的“滇国”,民族歌舞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祥云大波那铜葫芦笙、编钟和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大批青铜乐舞俑,青铜器上的乐舞形象、乐舞纹饰,反映和折射出当时民族乐舞兴旺鼎盛的局面。

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一件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上,壶身图像生动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生活。图像分三层,上为采桑射猎,中为宴乐射猎,下为水陆攻战。其中的乐舞配器有编钟、编磬、笛等各种乐器,亦可看到正在击磬表演的女乐,两袖轻举,体态婀娜,极为生动。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画像铜壶盖上,有一位扬袖起舞的女乐形象,她高髻长袖,情意绵绵,大有乘风欲去之势。这些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三千余年前女乐的美妙舞态。

四、玉器上的“长袖善舞”的寓意

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一带的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是中国早期文化发展的一个中心。江苏吴县江陵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了大量玉璧玉琮,其中有一枚透雕冠状舞蹈纹玉饰,下有五孔为连缀之用。透雕纹饰中央为兽面纹,两侧为对称两舞人,头戴冠,甩袖起舞,颇有巫舞之风。玉饰上的兽纹则含有辟邪驱凶之意。

河南安阳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出土一两面纹玉人,一面为男,一面为女,男性,长宽眉,双手放于胯下,头梳两个角状发髻,疑为乐舞奴隶雕像。

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一对玉雕,二人肩并肩、身靠身作对舞状。外侧手作扬袖,内侧手作拂袖而舞,舞姿温婉妩媚,证明了“长袖善舞”的久远历史。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声乐辅导 下一篇:论通俗音乐在高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