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

时间:2022-09-25 11:54:55

试论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中国的女性形象很早就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女性的衣着、发型、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变化。“”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场中,女性形象被束缚在特定的“”模式中。相比“”时期的英雄化、戏剧化和主题化的女性形象,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更侧重对现实生活中普通女性的关注,饱含了人们对已失的残酷青春的追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女性的人性价值。把画面的主题扩及到女性,女性形象的自我回归,说明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憧憬,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本文通过对“”后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寻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在时展中的进步性。

[关键词]伤痕美术;女性形象; 绘画题材

[中图分类号]J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72-04

一、伤痕美术概况

随着“”的结束,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政策,迎来了拨乱反正的新时期。冲破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功能,文艺界、文化界、思想界乃至整个社会出现了新面貌。“”结束后,首先在文学作品中掀起了对这场“无产阶级”反思的浪潮,出现了伤痕文学。1978年8月1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小说《伤痕》,拉开了伤痕文学的序幕。这种具有悲剧性经历和情感性挫折的反对“”的小说,冲破了“”只表现社会美好的一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反响。

美术领域中,1978年第8期《连环画报》上发表的陈宜明、刘宇、李斌改编的《枫》(图1),被认为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是最早出现的反思“”的伤痕美术作品。画家以水粉画的方式真实地描写了一对红卫兵恋人由于思想观点的不同,参加两个对立的派别,最终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真实地再现了在“”中受迫害的女红卫兵卢丹凤的形象,作为女性美的象征,一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女性,值得人们深切同情。在“”中,爱被认为是邪恶的和不道德的,而艺术家只有通过埋头进行阶级斗争的工作来暗示爱的存;同样,爱也是“有阶级的”,青春与活力、文静与聪慧必须在象征某个阶级的统一的军装、军鞋衬托下才算是真正的美。事实上,爱与美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只能是短命的。① 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和对人生、对女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迈出了艺术走向真实生活的第一步。

二、伤痕美术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一)突破“”模式化的女性形象

“”美术中的作品几乎运用统一的样板化的艺术模式,“红、光、亮”和“高、大、全”的绘画特征,所描绘的人物充满戏剧化、脸谱化、英雄化和符号化的模式,画面中的女性红光满面、浓眉大眼、身体强壮,精神状态积极乐观;而在“伤痕美术”中,女性形象开始向自然回归,表现普通人真实的生活情感,慢慢回归女性娇弱、柔美的天性,衣着服饰也趋向女性化。如高小华油画作品《为什么》(图2),画面中一个女青年躺在文攻武卫的旗帜下,眼睛深邃地望着远方,情绪低落,俯视的构图透露出一种压抑感。画作淡化了“”中用仰视的角度表现顶天立地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颠覆了“”中必须按“比现实更高大、更完美”的原则塑造工农兵形象以及“红、光、亮”和“高、大、全”的绘画特征,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凝重深沉的色调、写实的技巧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年轻女红卫兵形象,富有悲剧性的画面打破了“”中只表现积极乐观的一面。王亥的《春》(图3)采用灰色的调子、质朴的画面描写一个真实的女知青站在农村简陋的房檐下,完全打破了“”中的必须按党的政策去提炼创作素材,在服从政治需要的前提下,挑选大众熟悉的题材,而是以完全写实的技巧回归到一个平凡普通的女知青形象上,表现女性淡淡的忧愁之美。

在伤痕美术中,艺术家正逐步抛弃“”的矫揉造作粉饰现实的艺术模式,逐渐摆脱艺术服务于政治的束缚,“”中描写女性形象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面色红润的特征逐渐消退,开始慢慢恢复女性唯美、娇弱的特性,表现女性真实的生活情感,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创作中。

(二)反思与批判

伤痕美术的艺术家大部分是“”的经历者和受害者,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有着敢于直面批判现实的精神。因此,所表现的绘画作品多数是对这场无产阶级的反思与批判,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思想共鸣。如程丛林的油画《1968年×月×日雪》(图4)和《1844年中国沿海口岸——码头的台阶》(图5),画面笼罩在沉重的灰色调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色彩是对“”强有力的反思与批判,画面中衣衫褴褛、充满病态表情和颓废不振的女性,与“”中整齐一致的充满幸福感、英雄感的女性光辉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个令人担忧的悲剧性大场面,众多的女性出现在画面中,通过对衣着、姿态、表情的刻画,表现出一种受压迫的伤感情绪。是一种对人性价值观的反思,是对“”的批判。

伤痕美术作品揭露“”的黑暗的一面,通过表现受伤害的女性形象,来揭露经历过“”的一代人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对人性、对普通女性的命运的关注,对发动这场所造成的历史悲剧性的批判,促使人们对社会的反思、人性的反思。

“”时期的艺术家充满着高昂的热情,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了一大批为宣传政治服务的艺术作品,而伤痕美术的艺术家以一种客观的理性的态度,来回顾反思“”给这一代人所造成的心灵创伤,从“”的矫揉造作、粉饰现实到尊重历史的真实的转变,使艺术真正回归到了现实中,实现了人性的复苏。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就像是一个新的视觉符号,激活了人们对以女性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核心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女性个体思想感情的尊重。

三、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在时展中的进步性

(一)艺术思想的转型

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淡化了建国后“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政治口号下的“铁姑娘”形象,冲破了“”模式化的统一艺术标准,不仅在绘画题材和技巧上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而且艺术家的艺术思想观念也突破了那个固步自封的时期,转而向艺术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全面反思自身经历的角度了去表现伤痕美术,追寻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理念。正如邹跃进在《新中国美术史》中提到:“美术家们第一次敢于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直接质疑自身内部的错误和失误。并且更为重要的价值还表现在,艺术家们能在政治家们还没有对做出彻底否定的判决之前,就能对质疑,提出疑问、反思和揭露它所存在的问题,这说明,新时代的艺术家们开始有了批判现实的意识和需求”。②

上一篇:论山水写生的精神生命 下一篇:试论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