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探讨

时间:2022-09-25 11:45:51

徐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探讨

一、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这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从而共同促使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使城市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所需要的资源构成危害[1]。此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体现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共生关系上。

从社会子系统来看,它以人口为中心,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就业、居住、交通、供应、文娱、医疗、教育及生活环境等需求为目标,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和智力。从经济子系统来看,它以资源为核心,由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贸易金融、信息、科教等组成,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环境子系统来看,它以生物结构和物理结构为主线,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人工设施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公众不断努力提高城市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2],该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具有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功能脆弱的特征[3]。这就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产生城市资源短缺、土地的利用量超标、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诸多问题。

二、徐州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接带,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徐州市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仍看到了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徐州市而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徐州市占用的土地面积迅速增大并向郊区扩张。从数量上看,徐州市1996年和2004年各种地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减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的增多。数据表明,1996―2004年间,全徐州市城乡用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城乡用地的总量为164656.9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此外,城市中大量的固体垃圾侵占了大量的空间,同时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第二,城市的家用燃气、工厂机器运转和机动车辆行驶向大气中排放相当于太阳入射量30%的余热,它们与城市建筑等区域特征综合作用形成了城市的五岛效应(即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闷岛效应、混浊岛效应)[5];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SO2、CO、NOx和部分有毒气体。2009年,全徐州市废气排放总量为3079.28亿Nm3,工业SO2排放总量为8.65万吨,工业废气烟尘排放总量为2.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0.92万吨[6]。

第三,由于城市扩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巨增,城市供水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十分尖锐的问题。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生活。2009年徐州市地表水47个评价断面(国控断面9个,省控、市控断面合计38个)中,劣于地表水Ⅲ类水质的有23个[6]。

第四,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城市绿地缺乏也是较为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按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城市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各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并取决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

(一)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是用以协调城市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维持和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为城市提供生态调控和支持的系统。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一方面为城市提供水、大气、土壤、动植物等必须的自然资源,并以此调控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演化方向,另一方面不断的维护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还原能力、生产能力,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高效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的支持能力。生态支持的实质就是城市的人口生态特征、资源数量与质量、环境的容量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可能发挥的潜力。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是指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弱,城乡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景观生态的时空量构序的整合性。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强弱是指支持系统承受外部干扰的能力和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劣,包括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的容纳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用资源承载力、环境要素容量和生态系统的弹性度来表示。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多重利用和再循环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长期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本保证[7]。

(二)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

当前,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是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生态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衡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在基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城市生态的完整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提出了许多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指标体系、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苏格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SISD)和环境可持续性指标(ESI)等[7]。随后,国际上又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如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真实储蓄(Genuine Saving)、真实发展指标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等评价模型。他们分别从能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时间、空间尺度上评价和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过程。

在国内,凌亢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分析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经验选择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曹慧等采用一种完全递阶的层次结构,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以及线性隶属方法对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城市联合课题组提出了中国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UESDI),首先通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变量层指标处理,然后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最大因子作为各个系统的系统值,并运用该模型对苏州、宁波、广州和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8],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目前的国内外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践中来看,生态足迹法无疑成为一种主流的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从各项生态足迹法实践中获知,生态足迹可以反映: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以减少新增人口的资源消耗,这在资源贫瘠的地区更为重要;提倡新式的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方式,减少资源消费;通过循环利用、节能技术等措施,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服务;要提高自然资源的生物生产力,也就是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或者生态服务功能。

四、结语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徐州资源型城市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既需要徐州全市上下加倍努力争取,也需要省里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推动,继续深入地推进徐州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改造,加强环境保护,搞好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正视目前徐州市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价,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等译. 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52.

[2]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0, 9.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12.

[4]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徐州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www.xzgtzy.省略/sm 2111111189.asp.2007-1-11)

[5]郭亚军,潘建民,李帅.21世纪城市――绿色城市[EBPOL]http:PPwww.省略,2002, 12.

[6][7]徐州市环境保护局.2009年徐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8][9]K.A.沃科特,J.C.戈尔登,J.P.瓦尔格, D.J.沃科特.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张坤民,温宗国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1-87.

上一篇:城中村与城郊村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科学进行城管执法法律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