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09-25 08:26:06

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伴随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飞速提高,社会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增大,贫富差距拉大,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突,人们的社会压力增加,心理上的困惑层出不穷。而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一个成长的个体,高校学生心理上面临的困惑随之增多。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弱、素质较差,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尤其在学校归属感建立上,普遍存在归属感较低的现象,例如对学校不认可、班级凝聚力较差、对个人的定位较低,自信心不强等。而没有归属感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管理、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等,表现为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敌视学校、对社会没有积极的信念、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情感冷漠等,如此长期的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势必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为此,笔者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访谈调查,试图分析高校生学校归属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的策略。访谈对象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学院分层随机抽取的校本科生138名,回收有效访谈资料122份。其中大一男生10名,女生52名;大二男生8名,女生52名。此次访谈使用非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研究涉及的因素有班级认可、学校文化氛围认可、核心凝聚力、安全感、个人地位认可、情感敏感度六个方面,并得出如下结果:

班级认可、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不愿承担责任与义务。

文化氛围认可、业余生活认可:学校基础建设不全;社团建立不科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科学的辅导,引导力度不够;参与社会程度差。

核心凝聚力、对班委不认可;追求新异;不关注他人,自我为中心。

安全感、局部社会治安较差;师生管理不协调;对个别违法者处理力度不够。

个人地位认可、成就感:生活安逸,无所追求;对自己要求较高,内外条件无法达到;学校奖罚措施不明确,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情感敏感度:虚构想象,满足于小说媒介;不良的价值观;对学校管理的逆反和敌对情绪。

一、高校学生出现学校归属感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来分析。高校学生处于青年及青年初期,其身心仍在迅速成长,青年初期所表现的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依旧存在。他们真正地接触社会较少,思想单纯,但他们的身心的发展又逐步走向一个相对平静、成熟的发展时期,面临一系列的发展任务,如学习深造、就业、择偶、形成较稳定的心理品质等,在如此多的发展任务前,个体的适应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目前,高校的学生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在艰苦朴素作风、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同时,大学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压力与学习上的阻力。再有自律性差,盲目从众,缺乏对事物的甄别力。

在当今学生由于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等因素,造成自卑感强,思想压力大,缺乏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缺乏自信心。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等现象。随之而来的更是各种不良的情感体验,这就会影响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2.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来分析。伴随高校改革的进行和深化,许多高校的转型起步较晚,许多高校的校园尚处于建设中,学校的整体特色及人才规格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社会的检验。具体的表现为,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还不够深入,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尚未确立;偏重对教学工作、科研技能及学习尖子等方面先进典型的培养,着重于宣传,再加上职业方向指导不够,学校文化导向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奖罚力度不够等,这将导致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强。

一些高校学生社团建立不科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的引导力度不够;社团活动参与社会程度较差。但高校的大学生,对集体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迫切希望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高校的其他制度、设施跟得上,但有些院校做不到,造成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影响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建立。

高校教师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流动性较大、专兼职比例不当等现实问题。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度不大,大部分教师只为教而来,并非针对学生,使得学生不能与教师进行更深的思想交流,学生从教师角度去评价学校,将会认为学校聘不到好的老师,其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将受影响。

总之,高校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校舍、绿化等物理环境的竞争,而是教学科研、培养质量与规格的竞争,是校风的竞争,是学校的社会声誉、就业率与社会贡献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在硬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的竞争。

二、加强高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对策

1.要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就需要健康、活泼、多彩、广阔的教育环境为依托,以适应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或缩影,学校的一草一木、个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倡导环境育人。

2.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把学生们急于实践、有冲劲的力量化解到校园建设中去,让他们看到学校建设的成绩,看到自己在学校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在成绩前有自豪感、归属感。

3.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多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以达成资源共享之目的。规范在校师生学术道德,大力提倡扎实、认真做学问的风气。要支持和鼓励师生员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教学,把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搞科研,培养求真、务实、创新之学风,以此来熏陶师生,达到学生对学校认可的目的

4.学生社团、学生活动应以把握学生需要,跟上社会发展,贴近生活实际,有创新,有成果为原则。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实践的理想场所,为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作出贡献。

5.在学校制度、目标的完善上,要做到重德育、重实践、求生存、求发展。如对学生管理上应针对民办职业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的机会,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6.抓好学生心理健隶教育,是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加强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手段。要把心理素质教育同学生各种活动相联系,成立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心,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耐心指导,提高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让职业高校的学生体验到温暖,促使良好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上一篇:“篮球城市”济源市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分... 下一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