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课程要求对教育行为的影响探究

时间:2022-09-25 06:30:35

有关新课程要求对教育行为的影响探究

【教学目标】

1.明确新课程要求提出前后小学教育行为的差别,辨析小学教育行为受到新课程要求的影响表现。

2.基于教育行为的影响差异明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育的要求。

3.理顺新形势下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要点原则,探索新形势下小学教育发展的适应性策略。

【教学重点】

新形势下的教育行为主体认定;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育行为主体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环境中小学教育行为发生的必备策略。

【教学准备】

1.文献收集、整合。以课程议题为核心搜寻已有结论与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本课程的推进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支撑。

2.配置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资源。

【教学过程】

一、根握幻灯片对比页的内容引出课堂问题

“结合自身实际感知,对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予以描述,并发表看法予以评价”,以此引导学生紧跟课程核心理念,鼓励学生以多元化层次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前后小学教育行为受到的影响差异

1.引导学生回忆此前所接受的教育行为形式与成效。教师可利用引导式语言的合理运用,针对学生发言内容范围过于宽泛的情况予以约束、控制,本着推进课堂常规进程的原则调整课堂的问题讨论环节。

2.征集学生对当前新形势下教育行为的认知信息。教师需要结合课堂现场收集的来源于学生发言的一手资料予以恰当增补进原有课程内容设计体系中,但切勿扰乱原有设计整体架构。换言之,课堂开端提问环节的节奏把握尤为重要。

3.思考:新课程标准提出前后,针对小学教育行为而言,最明显的变化之处在哪儿?包括主体角色认定、教学手段变换多样性评估、课堂表现形式的转变、主体间交流机会数量的增减等方面,教师可适当牵引学生思维以围绕上述课程设计内容展开讨论,可采取个人发言、小组代表发言形式完成这一环节,用时6-10分钟即可。

二、提炼对比结论,阐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进行深化理解

以教学观念、课堂角色扮演、教学策略三方面为核心,明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育行为产生的显著影响:

(一)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指围绕课程的目标观、内容观、结构观、资源观、实施观、评价观六项。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前,多数教师会按照个人习惯或前辈经验按照延续原则落实教学观念,但由于过去观念与现代化教学教育环境的要求显然并不匹配,因此,新课程标准之前的教学观念的渗透、强化效果并不明显。教师针对此处的归纳过程可以依托漫画、视频等趣味性相对较高的教学辅助形式,直观展现新课程标准提出前后存在明显差异的课堂教学过程。

(二)课堂角色扮演

传统小学课堂上,多数采用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策略,对学生个人的潜能激发形成遏制,多数教师为完成个人的教学计划设定目标,并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表现。新课标中对于小学阶段的课堂主体认定较为清晰,学生应成为课堂进程的主体,而教师则需要在课堂的整个进程中不断扮演不同角色,以帮助学生推进课程进度、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自我提升。

(三)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将原有过分机械化、程式化的课堂教学策略予以调整,过去的“标准化”处理转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索;过去的“理性淡化式”课堂转为以优化学生方式为目标的不断创新;过去的“苛严管束式”教学准则转为以有效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潜能为教学宗旨的课堂训练。

三、新形势下的小学教育行为的适应性发展原则与策略

针对课堂角色扮演、教学策略两方面,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理解,引导学生清晰认识小学教育行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改进原则,并给出若干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建议。

(一)课堂角色扮演

首先,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课堂中要扮演开发者。这里提到的开发是针对课堂进程的设计而言,其内容不仅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包含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基于适宜鼓励与激发,不仅关注课堂整体的学生表现,更要观察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与个性,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人格健全与能力培养进行开发。

其次,教师应兼顾组织者与引导者。过去,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扮演管理者角色,对于课程进度的硬性控制以及对于学生表现的压制等现象都反映出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程度不足。而新形势下的教育行为中,教师需要摒除过去常用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自主发挥的合适空间和机会,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于具有引导、组织功能的合作参与者。

再次,教师还需扮演反思者与改造者。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教师教学反思环节也愈发得到重视,原本的教育行为一旦发生,对其的后续跟踪环节相对薄弱。而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及教育行为进行及时反思与自主反馈,并将反思结果作为后续教育行为改进的实践基础。

(二)课堂教学策略

首先,变“无感情灌输”为“有感情汲取”,为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传输过程增添感性认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自主创新意识的养成,实现学生自我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其次,在原有系统控制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合个别教学理念,在保证学生整体进步的同时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习惯。

再次,扭转对教学行为的定位,将其明确为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内化及创新的完整过程,追求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提升。

此外,强化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与现代化,从改革教学手法、优化教学习惯、发挥教学效用为原则,不断探索具有现代化效应的教学方式。

【课程思考题】

结合本课所学提出至少一项未来教育行为的实际改进手段。

上一篇:谈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领悟生命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