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组”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09-25 05:32:14

组“组”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课堂教学;组组循环;教学模式;环节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78―02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生命线。学生被动,不爱学习;教师、学生负担沉重;整个教与学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或许就是课堂的问题,由此必须进行课堂改革的尝试。

组“组”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小组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学习任务的分配,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先分开、后组合及先小组后大组的模式来实现独学、对学和群学,以达到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能力和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准备环节

1.学生的分组要好、中、差搭配,以6―8人为标准,其中好的学生两个即AA,中间学生两个即BB,中下学生两个即CC。为了小组较好的运作,小组内适宜选出两个组长,第一个负责组内学习任务的检查,如学习、纪律的管理;第二个负责学习任务的分配和学习动态的管理,即引导其他学生做好独学、对学、群学,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问题,同时提供学法指导,总之组长要做好示范、带动、引领方面的工作。

2.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状况的基础上,设计好导学案,导学案在预习要求上要力求明确,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知识点),做与不做、如何做等要清清楚楚,过难、过易或要求不明确等现象最容易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伤害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预习环节

此环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首要环节,必须抓实、抓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先学后教”和“教学相长”。

1.学生方面。组长根据知识的难易度和组内学生的不同层次恰当地分配预习任务,并说明预习的要求和方法,其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先自己学,再结对学,然后群学。另外组长一定要关注组内不同成员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过程,对于预习中出现的应付、抄袭、态度不认真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2.教师方面。教师主要是做好学法指导、检查和督促等工作。

(1)在学法指导时,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有联想、归纳、总结的思想意识,要以旧带新,通过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建立好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不要乱查资料、乱抄资料上的“文字符号”,而是自己想自己做,联想以往学过的类似的知识点等,等想不出来时,再查资料。如果在某一资料上找到了此知识点,且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此知识点,一定不要一字不差地照搬下来,正确的做法是先对获得的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处理”,即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删除或者变形,先想后写。要抓关键,看本质,辨析知识的内在规律,把必须写的写出来,而不能把预习当作摘抄,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思维过程。

(3)在联想、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知识树,形成知识模块。

(4)要求学生自己去尝试着用已学到的知识、规律。如果经历上述四个过程,课本上的“死”知识就会因被赋予“生命力”而“变活”,当然这过程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

三、检查环节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要做好组内之间信息交换工作及学习中的展示准备。

1.因为组内6个同学所预习的知识点都不一样,督促学生充分完成被分配的预习任务后,还要学习组内其他同学预习的知识点,要求是自己先独立完成简单的基本的,对于有难度的自己可向任务被分配的学生求助,以对学或群学的方式解决。

2.由于有小组长的督促,自己组内的内容可能很容易完成,但是对于其他未被分配到本组的预习内容就在时间上和量上不易完成了。说到此我要强调的是,对于其他外组学生的预习内容要求是先自己学习基本的简单的,对于自己懂的(已学过的)只要求“点”到为止。因为如果学生只顾完成被分配的任务或自己小组内的学习任务,那么在课上进行大组展示时,部分学生因为未有预习,而不能提出问题,因而也就学不懂,所以课堂的压力就会加大,反之如果学生把所有导学案上的内容都预习了,这样就会很好地为课堂解压,因为在没有“压力”的课堂上,学生就会有发言权,为此学生会动起来,课堂会活起来。

四、展示环节

1.小组内展示。如果课堂时间充足,要求小组内各成员依次展示自己预习任务下的学习成果;如果课堂时间紧,同时知识内容简单,可以让组内学生依次针对自己的学习疑点提问,具体到每一个预习任务,由被分配任务的学生负责解释,如果学生不能完成,组内所有学生参与解决。经过此过程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留给大组内讨论。要说明的是在每个学生展示时,其他学生要做好纠错、补充、评价的工作。

2.同“组”内展示。在每一章节、单元课的学习中,可以把预习的内容根据难易度分为几个部分,同时把班内的小组按照组间优弱势互补的原则分为几个大组。假如有9个小组,那么分别可以分为3个小组为一组的3个大组,各大组主要解决被分配到本组的预习任务,因为同组结合,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时也很好地为下一步异组之间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

3.异“组”内展示。在各异组内每一小组的预习任务都不一样,因而每个小组都有责任帮助其他两个小组学好本组所分配的预习任务。展示时每小组内的每个学生解决处理好其他小组组员提出的与自己预习内容有关的疑问。教师尤其要杜绝小组长或“好”学生包办的现象,一定要做到谁负责的问题谁回答,谁负责的知识点谁展示。展示的方式可随课堂时间和预习内容的难易度而定,可以逐个展示,也可以只展示问题。

五、反馈环节

反馈环节可以完全由学生(组长)指导进行,被指定的学生分别询问三大“异组”,让其组内的学生提出展示时未能解决的或者遗漏的问题,既要关注集体性的问题,又要重视个体性的问题。被提出的问题可以让班内的每个学生来自愿回答,如果实在成为集体性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解决。同时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学生个体(组)要求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学习方法、经验,以及“自己”对某一知识点的独特见解和分析。

六、检测环节

1.学生两人或小组内以听写或其他的方式检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教师抽查部分小组或组员以了解课堂学习效果。

七、巩固环节

1.学生在检测的基础上开始整理“双色笔记”,要求不能看书或其他资料,以默写的方式整理,以此来训练“写”。

2.教师根据课堂展示中生成的问题及本节课的疑难点设计适量的练习题,以实现学练结合,同时检查“双色笔记”。

上一篇:多方面入手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如何做好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