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

时间:2022-09-25 05:12:27

一个叛逆的孩子多半是一个“饥饿”的孩子,他的很多期待(如被理解、被关注、被允许、被欣赏等)没有得到满足;一个太听话的孩子多半是一个压抑的孩子,他认为不听话是危险的,只有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太听话,孩子的自主性就得不到发展,未来俯仰随人,不能独立;太任性、太叛逆,父母的教导不能够传递给孩子,孩子适应社会又将困难重重。两者都是让人担心的,我们想要的是既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可是发现很难做到,难道这真的是难以兼得的“鱼”和“熊掌”吗?有没有更好的理解或者方法来帮助我们呢?

我的答案是:有。

请看下面两句话:

我们到底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这是两个相连相似但有本质不同的两个角度。孩子有他先天的气质,有他自己的选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我们无法把握的,而“做什么样的父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这就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这样教,孩子会听话

比如想让孩子听话,我们的着力点就是做一个“我的话孩子愿意听”的父母。那么,接下来就是怎样才能达成“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孩子自然就愿意听我们的话:

言出必践

家长不轻易许诺(如礼物或出游),许诺了就放在心里一定兑现,万一因特殊情况兑现不了,要真诚道歉,就像对我们的朋友一样怀有歉意;规则明确,允许就是允许,不许就是不许,事先讲明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决定的,哪些是他必须遵守的,然后严格照此执行。

确切地让他感到我们为他着想

这个要点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数。很多父母用心良苦为孩子不惜代价,可是孩子却跟父母不亲,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是“父母想给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也不愿去了解。孩子就想妈妈陪他,妈妈认为花高价报班或者请家教是“爱”,却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玩,认为这个不重要。这种情况孩子就是感受不到,感受不到“爱”又被强给,孩子内心压抑,就会叛逆或者疏离。

教导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也可以让孩子感到是“为他着想”。比如“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路”,这种话孩子就是不能感受到的,因为他对“将来”没有概念,所以家长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成绩的成就感”和“学习本身的快乐”。

让孩子信服

我们自己说的自己相信而且能做到,我们给孩子的建议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价值又可行的,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我们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给他、帮到他,他就信服我们。反之,孩子就不信不服我们。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如果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我们这句话就没有力量,因孩子相信他看到的远远多于他听到的。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感到我们说的话算数、有用,又为他着想,又不强加,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听我们的话呢?孩子其实很依赖、很看重父母的,他不听话,往往是我们的话不那么让人家爱听。如果父母的话孩子不爱听,父母又非要人家听,会是什么结果呢?看看身边那些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就知道了。

这样教,孩子有主见

让孩子有主见也不难,只要我们期望自己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怎样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呢?下面几点值得注意一下:

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那么忙,为什么陪自己的时间那么少,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大人会不同意。他们经常会想:是自己不重要吗?是自己不够好吗?是自己不值得吗?

孩子很难理解大人的成人世界,但是大人可以通过学习、观察来理解孩子。孩子有很多不同于我们的地方,包括他的性格、喜好、习惯等。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而因为亲子之间在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孩子的见解很可能和我们不同。我们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呢?如果孩子不同的见解不被允许,孩子的“有主见”从何而来呢?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接纳;如果我们能够欣赏孩子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滋养。

互相接纳,亲子关系就是融洽的;互相滋养,亲子关系就更亲近而令人感激。

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

人是天生喜欢自由自主的,很多孩子的依赖是后天“培养”出来的。那些依赖性强的孩子,其父母培养孩子都有不得法之处,而其中最大的特点是“不放心”,“不放心”的背后是“不相信”。

平时父母培养孩子总是嘘寒问暖,各种“不放心”。难道孩子连吃饱穿暖也不懂吗?饿一次就知道吃了,冻一次就知道穿了,问题就在于父母而不是孩子经不起那一次饿或者一次冻;孩子不会正需要学习,有谁天生会呢?如果什么错误都不犯,从何学习和成长呢?通过尝试来知道行或者不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呀!

对于学习来讲,最主要两个动力就是:自主性――他在学:成就感――他能学。父母每多督促一次,孩子就少督促自己一次,自主性就被破坏一次。我建议父母一开始就这样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决定和负责,你任何困难我都愿意帮助你,但由你来决定要不要我帮。”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对自己有要求”,唯一帮助就是“孩子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道怎样能做到以及怎样获得帮助”。

我们应该相信:

a孩子能够胜任那个年龄要求他做的事。

b孩子不会,可以学会。学习常常通过犯错或者失败来进行,学习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愿望和能力。

d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向善的。

如果父母能真的相信这些,根据孩子的自主要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建议和帮助,而不是把支持、建议和帮助根据父母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依赖”的孩子。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的着力点在“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听话”和“有主见”就不是不能兼得的鱼和熊掌,而会是硬币的正反面,两者本是一体,并不冲突。

上一篇:《高等数学》课程中若干思想方法的渗透 下一篇:当社群“入伙”电商,又能玩出什么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