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东考生应如何应对全国卷

时间:2022-09-25 03:53:55

高考的备考由诸多细节组成,教师对每个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都直接关系到复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在关注复习板块的同时,更应该精心雕琢考纲知识点的细节。在经历了2015年的广东卷以及2016年的全国卷备考后,我认为应该多关注和重视备考复习的过程和细节。本文我以一个新手教师的视角,对前后两年的备考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一个“准90后”新手教师的备考做法。

一、2016年广东高考化学全国卷题型新特点

全国卷理科综合全卷300分,化学部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化学有7道单项选择题(7~13),每小题6分,共42分;第II卷有3道必考题(26~28),共43分;选考题3选1(36~38),共计15分。

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为必考内容。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为选考内容,考生从三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内容,对于2016届的考生,如无特殊,选考模块较为稳妥的做法是选择有机化学题。3道必考题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近几年从题型的角度依次为实验题、无机综合题、反应原理题。

二、对比高考化学全国卷与广东卷的命题及策略

1.全国卷考点分布稳定度较低,灵活性较高

在平时的备考中,学生选择题错误率较高,这反映出学生知识点的缺陷以及方法的不足。然而,全国卷选择题的分值大,每小题6分,那是不能做错的题目。对比历年选择题,总结出学生做选择题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举例法、排除法、细节识错法等。

2.非选择题必考题的总体难度和能力侧重点有差别

实验题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卷中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的实验探究的命题方向已引起关注。实验题题型围绕“实验探究”“气体制备”“控制变量”为中心考查。

无机综合题一般以化工流程的形式呈现,在这一点上与广东卷基本一致。以化工流程的背景下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全国卷的灵活度较大,不仅像广东卷一样需要学生准确应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需要学生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有扎实的基础。

反应原理题考查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转换能力要求高,此外在定量分析可逆反应方面的要求、在化学计算能力方面的要求都远高于广东卷。此题涉及的内容多,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分析和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

3.选做题选取有机模块,主要以有机合成推断框图的形式

考查

找准化学有机物推断与合成的突破口,从特征、反应条件、转化关系、官能团结构特点、特征现象、特殊量关系等有关数据和图像进行突破,解答时,主要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分离法、分层推理法。

三、2017年全国卷备考复习建议

1.教师潜心钻研全国卷,准确把握好复习方向

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题,从高考题型的变化中找到备考的异同点,并思考各省份高考题的联系,从而对2017年全国卷试题发展有一定的框架和构想。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详细列出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影响学生,抓好细节,打好坚实基础

(1)帮助学生克服全国卷的不良心理

2016年高考考生在周围环境的烘托下,大多数认为全国卷比广东卷要难很多,都抱有一些胆怯心理。教师应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让其树立自信,积极备考。近十年广东自主命题以来,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只要坚定地打好基础,继续强化原有优势,不盲目备考,认真研究考题内涵和学生需求,天道酬勤,必定能够顺利完成向全国卷的过渡。

(2)明晰高三化学复习全年计划

一轮复习的核心任务是高考考纲的掌握,第一轮复习内容要认真筛选,一轮复习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务必克服先松后紧、拖沓懒散的消极备考现象。

(3)加强科组合作交流,努力提升教学品质

高三备考时间紧凑,一定要摒弃课堂“炒冷饭”“知识点简单堆砌”“满堂灌”等弊病,可通过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呈现出新形态的复习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复习的重点。科组继续加强“同课异构”模式交流研讨,加强对细节的研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利用月考进行阶段性分析,及时发现备考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更高效的备考方案。

(4)合理利用好考试,提升习题训练的效果

考试频繁是高三复习的老问题,导致训练的效果不理想,老师讲评的压力大,学生个人反思的时间被压缩,好题型得不到挖掘。师生陷入题海,但成效不好,题型稍有改动,就无从下手。因此,复习备考的题量不在于多,“一题复习法”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一道题来整合相关问题,可以克服题海战术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李茂安.重视阅读能力,为未来的生活而阅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2).

[2]余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

上一篇:浅谈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下一篇:学生数学探索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