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

时间:2022-09-25 02:22:46

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有些语文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导入,理由是语文学科的课时太紧,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开端进行导入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这些教师认为教学生知识更重要。还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公开课才需要导入。导入被语文教师如此看轻,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的没有什么用处吗?还有语文课堂导入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体现在教学中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试图从认知、情感、行为的角度对导入的作用进行心理学分析,探究产生的原因,以加强语文教师在心理学角度上对导入作用的理解,从而让导入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认知:通过问题解决启迪学生思考

从认知角度来讲,导入是具有启迪学生思考作用的。这是因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利用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的。具体来说,教师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这样的心理过程来启迪学生思考的。

上海市嘉定二中钱梦龙老师的导入可以体现这一作用。在钱梦龙老师开始讲《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时,他让一位学生把题目写在黑板上,结果这位学生将“雷峰塔”的“峰”写成了“锋”。钱梦龙老师对此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字写的好,然后说这位同学出现了错误。一位学生对此做出了回应,说“峰”字写错了,这体现出学生发现了问题。然后钱梦龙老师询问“峰”字写错的原因,这是钱梦龙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说“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这是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位同学说“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的小山上,所以叫雷峰塔。它跟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那是山名,所以‘峰’字是山旁。”[1]这位同学利用课文注释解决了老师的问题,并对之前那位同学认为是与雷锋名字有关的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之前的那个同学的假设是错误的。因此,从这个例子可看出,导入是具有通过问题解决以启迪学生思考作用的。

二、情感:通过移情过程拨动学生心弦

从情感角度讲,导入具有拨动学生心弦的作用。这要从移情这个概念开始说起。移情在心理学上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移情说,最早是在心理咨询领域提出的。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从移情对象来说,是指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的移情。求助者在咨询中无意识地将心理咨询师看作是以前的一个熟人,这个熟人既可以是给他留下好印象的,也可以是留下坏印象的。当这个熟人是留下好印象时,求助者l生的是正移情,对咨询师表现出喜爱的态度。反之,则是负移情,对咨询师表现出仇视的态度。心理咨询中的移情可以迁移到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移情,教师通过研读教材上的文本,对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移情,从而为引导学生移情,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打下基础。

其次是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移情。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学生一般可以通过阅读课文移情。具体来说,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情感体验,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相关经验和想象进而达到移情的目的。但学生有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无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不到课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生动的语言渲染气氛,解读文本,从而使学生实现对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移情,进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学生没有预习的前提下,语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和通过导入体现课文中心的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并体验到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对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移情,进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移情的过程中,学生还可能会发生对教师的移情,这种移情可能是不自觉的,是受到教师的感染引起的。

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王建福老师的教学实例可以体现这个作用,他在讲《乡愁》一课的导入时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他讲故事的语调是低沉的,缓慢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黄埔军校第37期毕业的34岁的年轻军官,于1947年随部队去了台湾,从此与大陆亲人音讯全无,直到1987年经过千辛万苦从台湾回大陆的重庆江津白沙探亲。这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啊,这位当年年轻英俊的军官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终于回到了期盼已久的故乡,他来到长江边,长跪于沙堆里,两手紧紧摸着河沙,失声痛哭,老泪纵横。此情此景,令在场围观的人随之落泪。可惜呀,他不是一位诗人,不能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他此时的心情,此时借用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他此时之心情再恰当不过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2]

王建福老师在讲这个故事时运用了低沉、缓慢的语调,渲染了思乡的气氛,并通过移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班级的住宿生由于长期在校住宿,思念家乡很容易拨动学生心弦。而不在校住宿的学生在听完王老师这个故事,再学《乡愁》这首诗也更容易拨动学生心弦,因为这个故事使他们对乡愁有了体会。所以从王建福的教学实例可看出,导入是具有通过移情过程以拨动学生心弦的作用的。

三、行为:通过调动动机调节学生学习

从行为角度讲,导入是具有调节学生学习的作用的。这是因为导入是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但是导入是如何调动学生动机的呢?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学生刚上课是要转移注意力的,也就是说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因为“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视其他对象。”而“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3]而学生在上课前往往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因此学生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但仅仅转移注意力是不够的,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激活。因为从脑神经科学来说,脑神经研究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是存在负诱导规律的。因此当学生上课前从事一种活动,与这个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是兴奋的,而这个细胞的邻近区域则是受负诱导的影响从而受到抑制。因此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关于上课的神经细胞是要被重新激活的。而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具有通过转移和激活学生的注意力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唐海燕老师的课例可以体现这一过程。

唐老师在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导入时,她“播放了歌曲《明月几时有》,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许多学生都跟着歌曲哼唱。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教学效果非常好。”[4]在这里唐老师通过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力,完成了注意力的转移和激活两个过程。导入后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教学效果好说明学生通过导入快速进入有关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状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学习动机是从为学习行为提供动力、提供方向、提供维持行为完成的意志三个方面调节学习行为的,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具有引发、维持和提供方向的作用。湖北省江陵县实验中学蓝蓉老师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设计的导入语体现了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作用。“本文作者的父亲喜欢养一种花,有一天这些花枯萎了,为什么一向喜爱花的父亲会对这些花不管不顾呢?文章的题目又有什么深意呢?”[5]

这段导入语紧扣文章中心并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失调。具体来说,对于一个喜欢花的人,花枯萎了仍然不救治,与常理不符。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兴趣是动机的一种,只是对象更具体,对所从事的事物更加专注。在这个案例中,认知失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动力;动机的作用是要持续到问题解决的,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维持作用;解决问题这个学习行为是指向问题的,又为学习行为提供了方向。所以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是可以进行调节的。因此,导入是具有调节学生学习的作用的。

综上可知,导入作用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从认知来讲,导入启迪学生思考的作用是通过问题解决产生的,从情感来讲,导入拨动学生心弦的作用是通过移情过程产生的。从行为来讲,导入调节学习行为的作用是通过调动动机产生的。因此我们要认R到导入产生的这些原因以善用导入,让它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彭尚炯.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建福.“导入”苦下功 教学多收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6).

[3]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唐海燕.导入设计有新招[J].快乐阅读,2013,(7).

[5]蓝蓉.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漫谈[J].新课程学习(中),2013,(5).

上一篇:《促进学习: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评介 下一篇:勤能补拙意识在中学语文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