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研究式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2-09-25 09:52:17

在语文学习中研究式课堂的构建

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承文明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研究式课堂正是顺应这一改革需要提出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学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真正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一、发现式学习

善于发现问题,研讨问题,善于发现美,欣赏美成为语文研究式课堂的灵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鲁四老爷的家中,当读到“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时,有学生发问了,“为什么要用‘剩’呢?”,我组织学生很快展开了研讨,这时,我随即点拨了方法,可以横向用词比较,如“呆”“留”等,也可以体验“我”当时的心境,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从意义的发掘到意蕴的探究,真可谓“涵泳工夫韵味长”。再如,在学习《项链》时,有学生读到“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句时,总觉得费解,在阅读空隙,我把同样费解的同学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快便形成了共识。从字面意义的挖掘到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有探究,仍以《祝福》为例,学生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意见纷纭,有“饿死的”、“冻死的”、“恐惧而死的”、“被礼教杀死的”,各种观点争执不休,我激励学生深层探讨,很快便都有了充足的理由,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学生侃侃而谈,想象新奇,异彩纷呈,最后学生问我“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我说:“你想象是怎么死的,她就一定是这样死的吧!”学生轰堂大笑。

但让,人文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性,课堂探究中离不开熏陶、感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应该成为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仍以《祝福》为例,从小说表现的内容看,学生更多地看到了社会的愚昧、黑暗,看到了人性的虚伪,这都属于“丑”的范畴,但是,换一个审视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里有没有课鉴赏的内容呢?课堂上,我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文学审美知识,并提供了各种范例,组织学生超越作品,完成审美跨越。

二、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指师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学习,就是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求知。在情境中体验,这里的“情境”一指具体的生活情境,二是指设置情境,三是想象中的情景。具体在哪种情境中体验,应视学习内容而定,这里可以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学习诗赋时,我经常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校园的草坪上,或叫去野外,让学生充分放松身心。学习臧克家的《青鸟“,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爱这土地》、《孤独收割人》等诗歌时,学生在体验中大声朗读,宣泄情感,这里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述,是在情境中自然产生对诗歌的生发,学生分小组交流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形象把握,探究个性化的朗诵技艺,收到了很好的鉴赏效果。在学习戏剧时,我广泛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再现影视材料,把剧中的场景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学习小组均把剧中人的感情作为研发的重点,通过情境的设置,角色的扮演,剧词的解读,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中,在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不断升华了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老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更应引导学生善于在想象中构置情境,进行体验性学习。

三、个性化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堂中,激励求异,提倡个性化学习。对每个学生而言,他们是学习过程中一个独特的自我,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不同的学习过程和策略、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体验,难以求得一致的学习目标。从事教学十多年,不曾培养过一个作家,一个诗人,是老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所以研究性学习课堂中,老师应该更多关注那些显得“不合群”的同学,对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应过多关照,多激励,多引导,对他们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应予以保护,要善于发掘那些有特殊爱好的同学,爱好写诗,就应帮助他成为诗人,爱好散文,就应鼓励他成为散文家,对那些思维活跃的同学,应给他们提供更宽阔的空间,对“天才”的保护应成为老师重要的职责,在这里,老师的眼光要敏锐,思想要解放。

研究式学习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更多地依赖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业务素养,与传统课堂相比,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所以老师的专业化会越来越突出。当然,研究式课堂并不是一律不要讲授,和传统课堂比,老师与学生更近,老师更多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老师的教学更切合教育对象,所以,从传统课堂迈进研究式学习课堂,并非隔着“鸿沟”,只要勇于探索和实践,必将很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激趣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