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选择的构建智慧型语文课堂

时间:2022-09-11 12:04:54

有选择的构建智慧型语文课堂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短短的八个字精辟的体现了叶老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观。“无非”这两个字既肯定了教材的范例、示例的引领功能,又告诫我们不能唯教材论,轻慢教材与膜拜教材往往会走向极端和误入歧途。而“例子”则揭示了这句话的另一层深意,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问题,忽视了教材的“例子”功能,就会陷入“教教材”的泥沼,充分挖掘教材的“例子”价值,“用教材教”,即视教材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线索,激活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让教师以教材开发者的姿态,将个人特质、教学经验、教学才能融入到对教材的加工和改造之中,充分尊重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大胆创生教材,这样,教材本身的语文价值及教学价值方能显现出来,完成文本到教材的嬗变。那么,面对教材要怎样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 教材; 课堂; 学生

一、教材与文学作品的“距离”

当文学作品变成教材后,我们应当注意的不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意义与文学高度。这是所有文学作品被选择成教材后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教师要做的只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分析和学习教材。用“教语文”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不是执着与作品的人文意义。

当下的语文课堂十分流行“深度阅读”或者称之为“人文挖掘”,使学生因过于“高雅”而进而远之。一些教师的课堂拓展,使学生因太多的旁征博引而晕头转向,甚至于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我不禁要问一句,现代语文课的初衷是什么?其实深度阅读、人文挖掘、课堂拓展都没有错,但教师的过分勤快,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独领”,却有意无意地排挤了本来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须知“学习”是只能通过学习者的自主实践来实现的,教师的“告诉”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特别是语文课,尤其如此。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而学生的读、写能力不是“听”会的,“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二、教学目的与方向的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能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在准确把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能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对教材做本土化改造,创生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突破课堂空间的禁锢和四十分钟时间的限制,真正做到 “小课堂连着大世界”。但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就不能照本宣科地去“教教材”,而应科学、合理地巧用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因地制宜,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对教材进行重组或稍作改动,使教材成为“自己的课程”。

然而,这也给了某些老师们“大胆”使用教材最好的借口,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和拓展,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开发无度拓展无序的话,那语文教学将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

有一次,聆听一位教师执教《太阳》一文,他在教学时对文本内容进行的大量拓展,让人深感担忧。这位老师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了许多关于太阳的课外科普知识,并通过课件的方式呈现了多幅太空美景,让孩子们在课堂中犹如置身于广阔无垠、奇异炫丽的太空世界,为课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但在学习课文时出现了极大地教学误区。就在孩子们初读课文之后,该老师就围绕“那课文中的太阳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太阳离我们有远呢”、“太阳与人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忽而将教师自己收集的资料作详细介绍,忽而要学生代表将课前收集的材料作大量展示,忽而又组织学生就资料中的内容展开激烈的讨论……整堂课,学生始终在有关太空世界的知识中转圈圈,没有时间让孩子们静心地阅读文本,潜心地感悟内容,也没有让三年级的孩子在细细品读课文某些经典段落的基础上去感受课文的用词精准。文本成了教师语文教学的身外之物,让人遗憾!

《太阳》是一篇科普知识较强的说明文,学习这类的课文并不只有拓展课外知识这一条路。教教材时要注意“四重四轻”,即重智商发展,轻求知欲望的培育;重内容分析,轻语言特色的学习;重阅读理解,轻表达方法的迁移;重知识传授,轻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材从两个部分进行构思的,前半部分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相关情况,后半部分又从多个方面讲述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材在介绍太阳时,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太好懂的科学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为了让大家真切有多大,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看到的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教材语言的特色主要是用词准确,注重语言前后的逻辑关系。如“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 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如果把划横线的词语换成“很”、“很多”就达不到原文的表达效果,不能使读者对太阳“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从以上可以看出作者用词恰当、准确。

三、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舞台”

学习应当是学习者高度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只能引导,无法替代。而普遍出现的情况是大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过分勤快,出现越俎代庖的行为,其结果只能是“巧母出拙女”。看来教师勤快也未必是好事,适当的时机也该偷“偷懒”。

一位老师执教《生命的药方》时是这样做的。他先让学生读课文,通过读文,问问学生们都产生了哪些疑问。于是就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是孤独”、“艾滋病是什么”、“为什么说是生命的药方”、“难道艾迪不怕被传染吗”、“为什么艾迪陪德诺的妈妈回家一路无语,分手时才说”……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在卡片上并贴上黑板。然后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再去细读课文。通过学生的阅读来回答以上一个个问题。

这位教师上课时有一个特点,他很少主动回答学生的问题。他总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重新抛回给学生。然后刺激学生通过再阅读、反复思考、获得答案。

也许一些教师会觉得这样上课会不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或者课堂气氛沉闷呢?其实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是一个表演者,而是一个引导者。优秀的演员只会让学生认真观看,在心底对您产生敬佩;一个出色的引导者,则是让学生亲临成功的体会,对教师产生感激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懒”亦有道,其实是提醒我们要从习惯思维中跳出来,从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着眼,多从实际效果思索。须知,懒于小可以勤于大,懒于师为了勤于生,懒于繁即是勤于简,懒于杂就能勤于精。

总之, 用“写作”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语文备课,内容分析、频繁问答、低效讨论、无效拓展等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就会逐渐减少,反之,真实、扎实、朴实的元素才会逐渐多起来,这样的语文课才会让人觉得既简洁实在,又省时高效。

参考文献:

⑴凌 虹 我们离文本到底有多远 《探索阅读教学》2010.4

⑵徐 曙 如何发现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语文学刊》 2010.10

⑶高彩云 巧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育探索》2009年12期

⑷周一贯 语文教师“懒”亦有道 《小学语文教学》 2009.6

上一篇:《品德与生活》为孩子搭建美丽的舞台 下一篇:幽默在课堂中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