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的虚拟性

时间:2022-09-25 08:32:09

京剧表演的虚拟性

京剧表演中的虚拟性,可以分成以下两种:第一,模拟生活的一些动作。第二,在此基础上,经过更概括的提炼、夸张、美化的舞蹈组合,甚至是变形的舞蹈组合。

一、模拟生活虚拟不等于模仿

当然,它包括对部分生活动作的模拟。但是,它比实际生活中的形态更复杂、更广泛、更丰富。更高级一点的虚拟动作,就是经过提炼、升华、夸张、美化及规范化了的舞蹈程式。像起霸、走边、耍下场等。

例如走边,是表示一些会武艺的人,在奋力夜里行走于曲折的小道上,或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而且是很急、很快的行走。而在行走之前,有勒胸、整袖、结带及系鞋等等一系列准备动作,然后还通过云手、飞脚、踢腿、旋子等等一些舞蹈动作和技巧程式,来表现夜间跨越障碍,攀登丘坡的行走过程。所有这些单项的技巧动作和成套的舞蹈组合,既是舞蹈程式,也是拟性的表演动作。

二、模拟大自然

关于虚拟性,除了上面说的两种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察,比如舞蹈化的生活依据问题。作为舞蹈,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模拟生活,而是力图从生活现象里,尽量寻一些艺术创作手段,甚至从一些动物的动态和植物的静态里吸收营养,寻找可以借鉴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就是说从它们的特性――动物的生理特性,植物的形态特性,来吸收能表现人类精神状态或行动神态的共同的东西,从而进行艺术创造。

有些生物的特性,与人的形体动作特性和一些精神状态、性格特征很近似,所以选择生物的一些动态特征,来创造一些表演手段。我们常说,猴子很灵巧,狐狸很狡猾,猪很笨。在京剧里,就把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进来了。京剧武功的动作,就有猫蹿、狗跳、兔滚、鹰翻、蛇行、鹤步、虎扑、龙腾等等。具体的解释是猫,特别会蹿高。狗,跳跃起来很敏捷。兔子,当碰到危险的时候,就地一滚,可以安全地躲避。鹰,在天空中翱翔翻腾,给人以俊逸稳健之感。蛇,在地上爬行的时候,给人一种形体特别柔软、灵活的感觉。鹤,仙鹤走起来,步子非常沉稳扎实。老虎扑起人来,特别凶猛迅捷。龙,虽然大家没见过,但给人的印象是在往高处飞腾的时候,特别威猛、矫健。

在京剧舞台上,旦角用手指人时,手和指的样式,京剧里叫作兰花指。还有这么两句话:坐如钟,立如松。就是说,坐的形态沉着稳定,像钟一样。这里说的钟不是我们现在的钟,是古代庙里悬挂在钟楼里的那种钟,上边小,下边大。这样的大钟,给人的感觉是四平八稳,非常坚固、稳定。松树是直立坚挺,不屈不挠的,给人一种不可动摇的感觉。用钟和松树来形容京剧演员在坐的时候一定要稳定,不歪不斜,站的时候也不能歪斜松懈,要给人一种坚挺不屈的感觉。

三、京剧表演与道具

在虚拟性的动作里,还有使用道具的问题。道具,在京剧里有个特点,凡是在舞台上摆的道具,都有用处,反过来讲,没有用的道具,是不允许在舞台上出现的。这一点,和别的戏剧不同。比如话剧舞台上,为了装饰环境,渲染气氛,可以摆几样与剧情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道具,像摆个坐钟啊,沙发啊,花架啊等等。可是,在京剧舞台上,与剧情、表演没有关系的道具,就不许出现,这是一条原则。这条原则,今后在京剧创新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那么,虚拟性的表演是不是需要借助于道具呢?有的有,有的没有。像开门、开窗,都是用虚拟动作,没有真的门窗。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过去舞台条件差,什么布景啊,大道具啊,都不用。但是,也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例如《拾玉镯》,有一场戏是轰鸡,如果弄几只真鸡出现在舞台上的话,那就很不方便了,而且,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只凭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表现。有些就要有道具,比如马鞭子、船桨。但是马鞭子、船桨本身并不代表马,也不代表船。如果单把马鞭子放在那儿,它什么也不表现,而且还可以当作别的东西使用。例如在《搜孤救孤》里,马鞭子就被当作拷打公孙杵臼的鞭子使用了。只有当道具与舞蹈动作和表演结合在一起时,它才表示是骑马或是划船。那么,不用马鞭子,不用船桨,光用些虚拟动作,行不行呢?当然也可以。但是有个问题,如果单用动作、姿势来表示的话,虽然观众也可以明白,可是,要通过间接的联想、琢磨以后,才能体会到你是在骑马,或是划船,这就会影响观众接受舞台真实感的速度,甚至影响感觉的深度。所以,就不如借用道具,一比划,就能直接引起观众联想,很迅速地在观众的感觉中造成一种真实感,从这个意义讲,就必须用道具。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在京剧舞台上,什么时候使用道具,什么时候不使用道具,都要根据情况。凡是使用道具才能使观众迅速地理解舞台上出现的形象,引起观众的真实感和联想的,就必须使用道具。否则就不用道具。

上一篇:黑龙江评剧男演员的艺术资源 下一篇:社区\乡镇图书馆如何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