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零距离”上岗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初探

时间:2022-09-25 07:32:25

会计专业“零距离”上岗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初探

【摘要】 文章在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普遍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1234”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及“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实现途径,并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基于三证即“毕业证+从业资格证+技术职称证”的培养模式,以期对完善现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帮助。

【关键词】 会计专业; 高职高专教育; “零距离”上岗; 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大量扩招,使得会计人才的供给大于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现状,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会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究其主要原因乃是学校培养出的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会计人才,于是本文提出了“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零距离上岗”是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衡量现代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标准。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零距离上岗”的衡量标准就是零适应期,即高职高专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企业就能上岗并从事相关工作,这实际上就是现代企业用人的最佳标准。因此,我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毕业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与实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零适应期”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作了一些探索。

一、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当前高职高专很少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有些学校尽管也在教学改革,但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发展方面缺少突破性进展。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应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在发展上应该有层次上的高低,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很多学校目前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过于落后

受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校是重理论、轻应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的教学大纲多年保持不变,不适应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的业务需要。许多学校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因为在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中部分课程独立开设,各自为战,教学内容出现重复;同时核心专业课开设重点不突出。由于受学时的限制,老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缺乏系统性,同学们只能被动地从书本知识中得知应该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新的业务领域时一片茫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这种课程设置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较差,很难达到“零适应期”上岗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学生负担偏重,课时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把原来三年的课程压缩为两年半的时间,课程又没有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就使学生的负担较重,影响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校生每周的课时应该在24节左右,而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每周达30节课,比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每周多出6节课,学生在校期间多学几门功课固然是好事,然而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这比匆忙学习几门课程重要得多。公共课580学时,占总课时近30%,实训课课时,仅占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的8%左右。作为数学、英语这样的公共课应适当降低课时数或分班教学。因为有的同学自中学时期对英语就不感兴趣,有的同学数学基础较差,这种状况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基础来开设这些课程,他们只能在课堂上说话、打瞌睡,这样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资源。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健全

一些学校尽管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规模都不大,而且很多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因为没有与企业密切沟通,很多企业并不真正愿意让学生去实习:一方面,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实习学生;另一方面,考虑财务信息的保密性,即使让学生动手也都是无关紧要的工作,实习收效甚微。没有意义的实习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致使学生浮躁应付,流于形式的实习,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效果。

二、构建“1234”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在课题的研究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探索出一套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其涵义为:1个培养目标――培养“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专业的高技能人才;2个培养场所――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个培养阶段――前四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五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并针对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第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通过半年以上的上岗实习获得初步工作经验。4个懂得为一体――懂做人、懂做事、懂知识、懂方法为一体,懂知识是会做人会做事的基础,会做人会做事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知识恰如其分的发挥作用,而只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自学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1234”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特色:一是充分体现了“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原则,所培养的人才既有较为突出的专业特长,又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二是针对职业岗位,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半年以上的实习以及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途径的结合,使教学过程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高度吻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训练,达到上岗零适应期这一目标。

三、探索构建会计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在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始终坚持以“零距离”上岗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实用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措施有:

(一)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服务为宗旨

就业导向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将市场需求、企业理念、职业能力直接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材内容与企业就业中的实际“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融“教、学、做”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确保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其与社会需求贴近的紧密度、就业市场的认同度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组明确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把该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这一目标。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学生创业

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理应是创业大潮的领军力量。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和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创业的机会、创业的质量均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据相关研究表明,接受创业教育情况、经管知识、参与创业类社团情况、新企业创立政策、大学支持学生创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新企业信贷政策、创业基金政策等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都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应该在大学教学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在这些方面也做了点尝试,比如在讲授《基础会计》资金筹措过程的时候,就引入若学生自己创业时筹措资金的渠道有哪些;讲授《经济法》时就教学生熟悉取得经营资格的程序,了解经营方面的经验和原则,防止违规操作。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培训工程”,开展了“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和“创办你的公司”培训,另外,经常开展“创办你的企业、公司”的活动与讲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三)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课程

会计专业学生即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财务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其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工作,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因此,课题组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到实训设施的配备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考试考核办法等,都围绕会计专业相关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财务岗位的工作为基本目的,为此课题组设立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为一体的课程,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与会计核算技能实训为一体,《税法》《纳税筹划》与纳税技能实训为一体,《成本会计》与成本核算技能实训为一体,《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在会计中的高级应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软件应用技能实训为一体等;还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会电脑的基本组装、常用软件的安装等基本操作。另外,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原则,把一些相关课程合并在一起。

(四)专业技能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举

会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强调教育对象的人格教育,以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道德修养,以此作为会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由于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从而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必须在会计的源头上(即教育上)下功夫,从学校教育阶段就开始,学生刚接触会计专业知识,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将其作为一种专业必修课。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无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公众的利益都难得到保护,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这才符合培养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双优秀毕业生的方向。

(五)突出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实训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开放模式,针对性地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到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如参与修订审计工作底稿;协助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的审查(学校已与景德镇诚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会计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去企业实施企业仓库管理的会计核算;参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专业项目课题的社会调查。同时,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安排学生到签订订单培养的企业预就业顶岗工作等,重点突出培养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采取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以及员工培训等方法,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选择合作伙伴注入动力,开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多年来,学校从地方、行业、学校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六)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教学方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第一,针对《税法原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把纳税申报、纳税筹划融入教学中,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多媒体教学和电视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电视案例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增添更深厚的兴趣;通过仿真模拟筹资、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经济业务活动,使学生身临实际,了解工作场景,发挥主人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其轻松掌握知识。比较新颖的课程如《市场营销》等则可采用双语教学、现场操作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并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第二,针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会计软件的应用》,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理论课占20%,在计算机机房上机的实训占80%,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为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每次上课之前利用10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对上一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尽量做到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就促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总结。第四,学校还建立了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模拟综合实训,到大三上学期给学生开设课程综合实验,即把《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将同类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综合起来设置系统实验,使其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通过课程综合实验,让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使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手工方式到电算化方式的逐步递进的训练过程,会计核算技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为步入社会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特别是学校早几年就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证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的教材作为会计专业通用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将考证涉及的科目作为必修课全部成为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够拿到双证书,部分学生取得三本证书奠定基础,值得欣慰的是学校这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以2007级毕业生为例,考取会计从业证高达90%以上,不少学生还获得了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职称资格。

(七)设立案例题库,在校园网上会计有关资料和求职资讯

为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学校专门给学生建立有关案例题库。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知识结构的巩固。此外,为适应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求职的趋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学校利用了网络这一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提供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逐步建立起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三方的联系平台,方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使毕业生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八)充分利用往届校友资源,进一步扩展学生就业渠道

学校会计专业是一个开设多年的特色专业,积累了丰富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历年来培养和造就了大量财会专业有用人才,而且绝大部分人才成了部门的主管和骨干,这是学校一笔宝贵的财富。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加强与往届老校友的联谊,每届学生毕业前夕,适时适宜地举行校友会,或邀请已经在社会有成就或有名望的校友回母校讲座,这样不但能够树立毕业学生就业信心,还能提高学校声誉,而且这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地向其服务的单位或公司推荐校友,这样更加扩展了学生就业的渠道。

(九)定时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努力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学校已经建立毕业生跟踪回访档案,定时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学生就业的岗位是否适应、学生的能力是否胜任工作、学生创业的项目是否合理等等,学校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在岗位上出现的疑难问题给予及时解决。比如,就学生与工作单位的关系是否融洽进行沟通,若出现问题则给予心理疏导,努力营造毕业学生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结语

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对“会计专业零距离上岗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出了以上一些培养方式。在教学方面,实现了“四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与创业能力对接;在培养模式方面,构建了“毕业证+从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职称证”的培养模式”,即在毕业之际,同时获得会计从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证。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适应岗位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笔者认为重实践重能力的“零距离”上岗培养模式,代表了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方向。“零距离”上岗不是一时的造势,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地坚持和发扬,改革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陈英.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10(11):93-94.

[2] 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06(3):12-13.

[3]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23-24.

[4] 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51-52.

[5] 李昕.浅谈“三位一体”会计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71-72.

[6] 姜婷.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J].科技教育,2010(16):212.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