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构建

时间:2022-09-25 07:23:48

【前言】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构建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根基,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其他元素的运行起到指导和导向作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既不同于公办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两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培养选择。独立学院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区域社会经...

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构建

[摘要]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重大战略,以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为导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大势所趋。基于此,必须“错位 ”、“立地”,特色化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实践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政企校深度合作为主要培养途径,优化培养过程,同时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系统化构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构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44

在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伴随着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的结束[1],独立学院正面临继续举办独立学院接受验收,抑或转为民办高校、终止办学、合并或并入其他学校的“生死抉择”。独立学院要想顺利转型,更好地发挥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独特作用,就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明确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系统化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然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科学定位,培养体系又该如何系统构建,则急需探明。

1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根基,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其他元素的运行起到指导和导向作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既不同于公办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两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培养选择。独立学院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本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征为:理论基础宽厚,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理论与实际技术应用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与公办本科高校学术型人才相比,其理论知识可能稍逊,但胜在实践能力更强,技术应用水平更高;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相比,理论知识更加宽厚,综合素养和发展潜力更胜一筹。独立学院这种培养目标和层次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决定的。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目前,我国人才结构呈“哑铃型”,原因是传统本科高校的培养模式以理论研究型教育为主,而本科应用型人才相对紧缺,出现结构性失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独立学院承担着我国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重任。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由独立学院实际条件所决定的。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在学术底蕴、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硬件条件等多方面相比公办本科高校比较薄弱,无法进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与发展了几十年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去竞争也不具有优势。因此,作为新型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独,民”优势[2],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市场紧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现实选择。

独立学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导向。早在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独立学院自身的共识。

2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一定的人才培养制度,借助各种软硬件条件,以一定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

21“错位”、“立地”,特色化学科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中要与公办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错位”发展,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调整专业方向相结合。在培养的前两年,主要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后两年在明确专业的基础上,细化专业方向,“求细”,“求精”,精致、精细化培养,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独特性、优质性和创新性。 “立地”是指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与地方经济水平和区域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进行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

22构建“理论、实践、综合素养”三结合,强化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基和出发点,而课程体系则是培养目标转化成具体实施过程的重要途径。独立学院要培养专业理论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理论与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则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围绕学科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实践应用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构建适用于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

本科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体系要求理论基础宽厚与强化专业方向相结合。在理论课程体系上,通过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全系性的学科基础课程为学生打造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专业理论基础,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面向市场,结合产业结构,以模块化打造专业方向课程,实现“基础宽厚,专业方向深化,突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除了宽厚的理论基础外,更要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建立从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由开放实验、校外实习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3]。优化实践课程内容,增加、串联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综合素养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了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外,还需构建综合素养培训体系。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除了第一课堂内所开设的综合素养类课程外,充分发挥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大力开展与学生科研、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实施“博雅”人才培养,在第二课堂对学生的个人形象与修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意识与沟通协作能力、专业职业素养、国际化视野等多方面进行模块化专门培养。

23搭建政企校深度合作融通平台,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的重要办学特征在于地方性,即立足于地方需求、促进地方发展,且独立学院存在经费来源单一、办学资源相对匮乏、校园文化贫瘠等不足。因此必须拓宽发展道路,努力“搭建政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4]。政府推进产教融合,规划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层合作。高校针对企业诉求开展技术研发和经济、管理应用研究,围绕产业需求进行人类资源培养,助推企业发展。高校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社会支持,保障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独立学院、学生、政府、企业“四赢”的良好局面。

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在于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融通,是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途径。建立由高校、行业企业专业组成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和体制保障,共同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真正做到面向市场办学。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校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实验室建设,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方式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校企合作培养和完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机制,聘请企业高层次管理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此外,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3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5]。

3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施完全学分制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基本制度还是学年制,有些学校进行了学分制的探索,但很少有高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很多都是在学年制的主体上进行小修小补。学年制下,学生必须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学习,缺乏弹性和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完全学分制下,学校必须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提供充足的不同层次类型的课程模块和系列,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需求进行选修,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导师制加强学生选课的指导,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帮助学生科学、合理选课。此外,学分制下弹性学制,允许一部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提前完成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创新管理,实施“优培、促学、困扶”机制

开展“优培”工程,探索大众化教育下的“精英”培养。启动卓越人才培养,精选综合素养高或有专长学生实施精英化培养,实行高水平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指导的“双导师制”,精心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特长,挖掘潜能。

多措并举的“促学”机制。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出国交流搭建平台。多种合作培养的国际交流项目,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学生三证制毕业,除了学位证、毕业证外,鼓励学生拿到与本专业相关、认可度高的技能证书,提高实践技能。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专门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出台了管理和激励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实行双学位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实施“困扶”计划。实施学业预警制度,对学业困难的学进行扶助,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帮助克服学业困难,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

培养保障是人才培养模式正常运行的基础,主要由师资队伍、硬件条件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所构成。培养目标的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中其他要素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保障体系。

41“以专为主,专兼结合”,建设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培养过程的实施者,决定了培养过程实施的质量和层次。在没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支撑之下,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句空话。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有师资力量必须得到加强。首先在数量上独立学院自有师资队伍的数量必须达到总师资人数的1/3,自有师资是承担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培养的骨干,没有一定数量的自有师资是无法实现的。其次在质量上,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师资引进上独立学院并未摆脱传统“学校进学校”的老模式,自有师资大多无企业一线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时容易空对空,这是致命缺陷。学校对于教师引进要考虑多元化,从行业企业聘请工程技术骨干或高层次管理人才,形成一支稳定的、高层次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另外,通过制度保证自有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挂职的实现,使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环节的各种培训,让教师熟悉企业前沿设备和技术,从而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2全员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式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教学质量监测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根本保障。尤其是对于建设发展历史很短的独立学院来说,构建完整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体系的结构上主要有外部监测和内部监测两个方面,外部监测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母体高校和社会三个部分,重视社会监测,采用多种方式让用人单位和中介评价机构对于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社会评价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内部监测主要由学院、系部、教师、督导和学生五个层面组成。在运行机制上,从教学质量生成、保障、管理、监督、评估、反馈和改进多个方面扎实、有效运转,使得教学质量监测能够真正保证人才培养的健康运行。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高校自身,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必须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积累和完善,构建契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文件,教发〔2008〕26号

[2] 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07-08

[3] 谭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 亨瑞・埃茨科威兹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3

[5]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陈素宁职业院校校企共育人才的瓶颈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45).

上一篇:浅析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草根“萌物”船梨精逆袭成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