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时间:2022-09-25 06:24:50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机;求异;立体思维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5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李师傅和王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3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李师傅加工了300个零件,王师傅加工了200个零件。这时把3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求“异”是在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分析性的思维形式,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如“15-10”,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表述这道算式:(1)15减去10等于几?(2)15减去10还剩多少?(3)15与10的差是多少?(4)15比10多多少?(5)10比15少多少?(6)10与什么数的和是15?(7)15减去什么数等于10?(8)10加上什么数等于15?这样,既使学生透彻理解了数量关系,又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开放型习题,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如:甲乙两人20天时间共同加工1500个零件,完工时甲比乙多加工100个,乙每天加工35个,甲每天加工多少个?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20天加工的,根据总数和乙20天加工的可以求出甲20天加工的个数,然后求甲每天加工的。即(1500-35×20)÷20。

2.先求出乙20天加工的,根据乙20天加工的和甲比乙多加工100个可以求出甲20天加工的,然后求甲每天加工的。即(35×20+100)÷20。

3.可以先求出两人平均每天共加工多少个,再求甲每天加工多少个。即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每天比乙多加工多少个,再求甲每天加工多少个。即100÷20+35。

5.假设乙和甲加工的同样多,那么两人20天共加工(1500+100)个,然后求两人每天加工的,再求甲每天加工的。即(1500+100)÷20÷2。

6.假设乙和甲加工的同样多,那么两人20天共加工(1500+100)个,然后求甲20天加工的,再求甲每天加工的。即(1500+100)÷2÷20。

7.假设乙和甲加工的同样多,那么两人20天共加工(1500+100)个,也就是甲(20×2)天加工的,由此可以求出甲每天加工的。即(1500+100)÷(20×2)。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

(作者单位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实验小学)

上一篇:数学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培养 下一篇:直观教具与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