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探析

时间:2022-09-25 05:40:24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探析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今,人们内心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回归自然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湿地公园将是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生态观光旅游的重点区域。因此,湿地公园的开发,既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又能为发展生态旅游起到催化作用。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进行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区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负面影响和为当地居民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特定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为基础,具有生态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它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推动区域旅游业良性发展的模式。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优势

所谓湿地公园,顾名思义离不开湿地和植被,是指以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为基础,以保护湿地、利用湿地、弘扬湿地文化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其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优美的自然景观

湿地公园一般依水或傍山而建,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晴天的湿地公园湖光浩瀚,波光粼粼,宛如银蛇起舞;阴天的湿地公园漂缈似烟,若隐若现,似羞涩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美不胜收。

2、丰富的湿生植物

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湿地公园的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湿生植物更是品种繁多,是实现“植物造景”的重头戏和主要途径。常见的湿生植物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雨久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旱伞草、灯芯草、芦苇、睡莲、荇菜、莼菜、芡实、慈姑、荸荠、菱、浮萍及各种藻类。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除利用现存的自然湿生植物外,还会人为地栽植一些耐生存的植物品种,通过设计人员错落有序地布置区域主题和功能特性,在人们尽享“天然氧吧”的同时,使景观更富层次感和观赏性。

3、珍惜的动物资源

目前,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而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约有200种。常见的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 燕鸥、苇莺、掠鸟等。湿地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养,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避敌的良好场所。

4、浑厚的文化底蕴

任何旅游项目,都离不开文化的映衬,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也是如此。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收集并传唱当地世代相传的渔歌,科普渔具、渔业文化,以及利用故有鱼塘、芦苇荡,种植“水八仙”、水稻等农业特色景观的展示,重点打造充满泥土和生活气息的水乡农耕文化、渔家风情文化。

在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湿地生态的开发、建设将变得尤为重要。

三、湿地生态开发的前提条件

湿地公园如能自成系统,良性可持续发展,需具备以下条件:

1、交通的可达性

所谓交通的可达性是指到达湿地公园的交通体系较完善、便捷。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市民可以乘坐公共交通专线或景区内设有公共自行车停靠点;对于自驾游的旅客可以沿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快速干线顺利进入景区,各高速公路应互通,从高速出入口至景区最长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2、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湿地公园不同于“湿地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水景公园,它不仅应有“一川稻香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虾跳,万顷碧波流”的水乡特色,还应具有保护、科教、观光休闲等功能,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效益。

3、服务与基础设施的配套性

湿地公园是敞开大门迎接四方来客的生态旅游景点,伴随游客的涌入,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既要解决游客的吃喝拉撒,也要注意相应的安全、卫生事宜。所以,景区在开发之初应考虑服务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可设置农家菜馆、零售商店、购物中心、周边有提供住宿的酒店及停车场,建设集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新型休闲生态农庄,使游客体验到质朴的乡土气息和便捷的服务。

4、湿地公园生态与观赏的和谐性

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在基于现状的生态肌理上,通过对水岸线的调整设计,营造出岛、湖、湾、林、田、塘等不同的水岸景观,辅之以配套的服务建筑和硬质景观,以体现湿地公园生态性与观赏性和谐共存。

四、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坚守“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原则

湿地公园在保留自然生态的前提下,保证湿地内部生态廊道的畅通性、平衡性,保持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环境的完整性,营造一个生态稳定、各物种和谐发展的水乡特色景观。

2、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开发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要以当代人的享受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准则来探索一种能够较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的可持续的旅游方式。

3、实现综合效益原则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既要充分发挥湿地公园在净化水体、保护动植物、蓄洪排涝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又要能够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和居民共同致富,使其从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受益,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不忘保护的综合效益。

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议

1、从单纯的湿地保护模式,转变为保护与利用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

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不光是一种原生态的绿色旅行,更是一种通过旅游来教育和引导人们增强生态、环保观念的重要途径,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2、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补充人文内涵

通过项目策划,旅游产品设计等途径,加大景区的影响力,使之适应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建立科学的环境教育与解说体系,融入历史文化知识、生态保护的理念,实现寓教于乐,使游客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同时,认识景区的科学价值、湿地生态的重要作用以及湿地资源存在的重要意义,使景区赋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同类旅游产品中脱引而出。

3、实现区域联动

湿地公园如果仅仅依靠自身景观资源,难以获得良好的整体发展,宜依托其周边知名度较高的风景旅游资源进行联合营销,实现区域联动是必由之路。

4、推动多元发展、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本身的观光休闲、生态保育、科普教育等湿地功能,更应在增加湿地的生态承载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生态湿地的活力上下功夫,以提升游客的观赏性、参与性,推动其多元发展、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应保持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使之接近于原始的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旅游休闲、科普等功能,实现区域联动,推动多元发展、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克武,周晓芳,李建阳.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427-12429.

[2]李焱.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初探[J].地理杂谈,2009,3:73-74.

[3] 邓爱民.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1):51-52.

上一篇:市政工程前期工作各环节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生产与设备维护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