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湿地公园海景园景观塔设计分析

时间:2022-10-21 05:39:05

南沙湿地公园海景园景观塔设计分析

摘要:景观塔是塔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种景观标志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景观塔建筑。本文从设计理念入手,详细介绍了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海景园景观塔的设计,剖析了景观塔设计的各种理念在在具体设计中的体现。

关键词:景观塔南沙湿地公园 海景园

1. 景观塔概述

塔这种建筑形式出现于我国古代,它是印度的堵坡与中国重楼结合的产物。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形式,其功能也逐步由宗教功能走向综合功能。景观塔是塔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种景观标志性作用。在古代,它主要是一种上的象征性标志;而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它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某个城市或某一区域形象的标志。

我国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迅猛。景观塔在各个城市,各个区域的建设中被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大量采用,这对于景观塔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建筑都必须符合特定的环境秩序,必须融合在周围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美,景观塔作为一种标志更是如此。景观塔的设计,不能一味求高、求特异,只有真正融合到了周围自然生态景观中的景观塔,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标志。

2. 南沙湿地公园海景园景观塔设计

2.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南沙湿地公园内,公园位于广州南沙地区的十八涌和十九涌,是2000年广州市对该地区围海造田的围垦地区进行生态改造而近期形成的人工湿地公园,占地2200公顷。海景园位于南沙湿地公园北端,是以绿化景观为主,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滨海开放性的园区,是南沙围垦公司重点建设工程,海景园地块东北临伶仃洋,西靠十八涌,南靠湿地公园,地块呈三角型状,园区用地面积为8350平方米。(见图1)

2.2 用地分析

对用地四周的建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因为建筑无论从布局、体量及造型方面,都必然要与周边环境发生联系,新建筑应与环境和谐共存,共同营造良好的景观空间。

海景园位于湿地公园的最北端三角地块置,东北临靠伶仃洋,西靠十八涌,南靠湿地,地理位置较为开阔,景观塔位置设于海景园内,能远眺伶仃洋,俯瞰湿地全貌,是公园轴线

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见图5)

2.3海景园景观塔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的理念源于意象的认知,意象的认知来源于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体验的形象性概括,结合了艺术家主观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又依附于典型性形象联想而表现。

海景园景观塔的设计在理念上考虑到贴近自然,源于自然,形式贴近南沙湿地的坡顶建筑,材质地域化,以传统塔的建筑设计形式进行演变,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建筑美的表达,用新建筑的设计形式表现,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务求建筑造型的创新,突破传统。因而在方案的探索阶段,始终遵从上述思路的框架内进行,并进行了多次的方案筛选。

2.4海景园观景塔造型设计

在海景园区设置景观塔,是代表着整个园区的韵味,代表着湿地公园的形象,是公园的地标建筑。彭一刚教授曾说:“建筑艺术毕竟是诉诸形象的,所以取形和取意不可偏废。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使作品既凝聚了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蕴与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因此,考虑观景塔的造型设计时,在注重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前提下,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有时代性,而且要成为城市的标志。

景观塔不但是一个功能性很强的构筑物,而且还是一个建筑艺术要求很高的标志性建筑物,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不但要有历史的沉淀,而且需要能反映城市及地区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向外界宣传有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与载体,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变。因此,在景观塔设计之初,对南沙湿地及周边环境进行的调研与分析,周边建筑以简易的松皮坡顶建筑为主,南沙湿地公园内建筑也遵从这一载体,全以木结构及木装饰为主材的坡屋顶建筑作为全园的建筑风格,这也成为了景观塔风格的一个目标定向。

在普通的、一般性的建筑,假如采用的是传统的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往往会被套上抄袭复古的衔头,但在园林建筑范畴内则不然,可以有仿古典的形式,也可以当作景观类建筑形式存在,有时更不受形式上的约束,有很多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设计。因此,观景塔在建筑造型设计上,立面上沿袭了古塔中传统三角形稳定结构的造型,平面布局却有别于传统古塔六边形、八边形造型,采用的则是正方形布局,由下之上,由宽至窄,屋顶为四边坡顶形式,使整个塔型形成稳定三角形的态势形状。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用材上采用了石材、木材等传统的材料进行装饰,选材上尊重本土,以地方的南沙石材作为整个建筑基座的主材,使其作为整个塔重要元素,装饰上则采用了环保材料美国防腐松作为建筑的另一种主材,在整个景观塔上处于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细部处理中,沿袭了古建筑斗拱的做法,由复杂的、作为承重结构用的木斗拱演变成作景观塔装饰斗拱,增添建筑的细节上的美感。由于南沙湿地盛产莲花及莲藕,到夏秋之际,南沙湿地周边都是莲塘满遍,是湿地的一处胜景,因此,将莲花的元素融入到建筑细部装饰上,凸显此塔只应南沙有,也代表着南沙湿地的一个标志。整个塔的色调以浑厚的深棕色为主基调,石材与木材的有机结合,以及复古的装饰细部,让整个塔给人之感觉建旧如旧,既有时代感,又有自身的意蕴与内涵。(见图2、3)

2.5景观塔的竖向高度分析

景观塔不但要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要考虑景观塔自身的可观性。因此,在考虑竖向高度时,应设置满足观景者的视觉范围,塔的高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要考虑的是周边环境与塔的关系,远处的景观与近处景观的有机结合。太高或太矮的景观塔不但破坏整体的效果,而且会导致形成太远或太近的视距,不利于观赏。塔身适宜的高度,会让观赏者在合适的高度上产生良好的视野,而且会对景观产生良好的感觉。

从景观视线上考虑,塔位置的摆放上与竖向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登上景观塔可以俯瞰湿地全貌,另一方面要考虑能饱览伶仃洋海平面,远观新龙大桥及中山、顺德等地。因此,建筑的高度控制及建筑的角度分析成为景观塔设计的关键。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提供的有关景观塔视线分析数据了解到:18º~27º之间为观赏的最佳视觉,当观赏者>4倍的塔身高度时,景观塔更多的起到视线联系作用,当观赏者<4倍的塔身高度的时,景观塔起到一定的控制性作用。根据以上分析,在设计上,首先暂定了塔的平面位置后,通过对湿地公园最佳观赏位置的地方进行了距离与视线的分析,最后确定了景观塔的竖向高度为21米高较为适宜。确定总高度后,对建筑的观景平台的高度设置,参考了人们一般向下看的75º角视角来确定,因此,主体建筑总高为21米,首层观赏平台高度为9.3米,第二层观赏平台高度为12.31米。(见图4)

2.6观景塔空间环境设计

在传统的园林造园手法中,十分注重园林的空间处理,如收藏与开放的结合、借景与对景的布局等,在现代造园中也是值得借鉴的手法。

在海景园规划之时,在空间上实现空旷与幽闭的强烈对比,借用营造微地形、营造林带的方式,将规划的厕所与休闲区用收藏的手法与观景塔进行空间上的分隔,在观景塔周边形成一处绿荫环绕空间,消弱阻碍景观塔周边不利的环境背景,于景观塔下,则用开放式的空旷大草坪,以点缀大树作为景观塔的衬景,利用东面的海岸线作为景观塔的背景,使整个园区营造出良好的视角空间,不仅重点突出,而且还形成了园内唯一的制高点,借此,可以统摄全园。(见图5、6)

3.结束语

南沙湿地公园的改造建设完成后,将以它独特的海洋湿地红树林和野生鸟类群栖息地生态景观吸引华南地区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海景园作为湿地公园的临海景观区,是自然景色最怡人的景观园,海景园景观塔的出现则进一步提升了其临海观光功能,登塔凭栏远眺大海,将成为游览湿地公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海景园景观塔也将成为整个湿地公园的重要标志之一。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辐射式空调探讨 下一篇:浅谈园林景观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