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25 05:31:06

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大学教育应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实现就业为基本立足点。无论是教学设施、师资配备、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最后的实习就业指导工作,都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这是对教育精神的基本阐释,也与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高职高专的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应该适应社会变化,突出专业技能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主持与播音 教学 问题 对策 以人为本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还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用人单位要求、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特色、适应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高专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现状分析

1.学校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设播音专业的学校只有北京广播学院一个,在以后的时间里,播音专业陆续出现,到上个世纪末的时候也不过几个学校而已,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本世纪初,此后,播音专业开始呈现迅速普及之势。《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全国开设主持与播音专业的院校共有44个,一年之后的2006年则迅速飙升过百。截至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有此专业的单位已达到300多家(仅河南省内就有21家之多)。从“一枝独秀”到“量的飞跃”,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发展用了近40年时间,其发展凸显了高校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对专业规划的考量,并可以从中窥见不同阶段社会对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2.培养现状

学校增长速度很快,可是在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方面,多数本科院校沿用最早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注重专业基础方面的培养,以播音发声学和播音创作基础为核心课程,规范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锻炼培养学生在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方面的能力;接下来一年的时间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是广播电视播音和广播电视主持两门课程,主要培养锻炼学生在话筒前和演播厅的实际播音主持的能力。在这4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再辅助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和学科理论课程;最后一年一般都是实习时间,将学生派遣至一线的广播电视工作单位,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自身。

而普通的高职高专院校一般来说学制是3年,少有院校努力寻找适应自身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照搬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只是将本科三、四年级两年的教学任务压缩到一年完成,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实习时间大多数只有半年,毕业论文只能预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走形式之嫌。

3.毕业生就业现状

学校迅速膨胀,但是招收的生源质量如何?人才培养模式完全照搬,是否适应行业和岗位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如何?毕业生就业率如何?笔者将结合以下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还是与播音相关的工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还直接进入到完全对口的电台和电视台。但是如果配合另外一组数据共同分析,这种喜悦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河南省某职业学院2007届毕业生人数是33人,而2008届是42人,2009届伴随专业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到74人,2010届人数高达98人。从这两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年不如一年,笔者据此甚至可以大胆预测,接下来两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至少能够进入完全对口的电台和电视台工作的人数比例会继续走低。

出现这种不利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呈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在于不容乐观的大就业形势,在这两大矛盾的夹击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必然会持续低迷。因此,作为培养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的学校,特别是数量上占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更要在自己的教育方案中寻找问题了。

二、高职高专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1.办学单位师资力量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专业开设要求

就目前多数高校而言,在主持与播音专业开设之初,往往会主动寻找当地或本省电台、电视台的退休播音员、主持人来担当专业教授工作的重任,甚至直接作为学科带头人。需要肯定的是他们在实践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甚至在资历、职称方面也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可是主持与播音专业是一个理论落后于现实的学科,也是一个发展变化速度相当快的专业,这就需要从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能说还要会做学问,必须以扎实的理论储备作后盾,还要兼具新思维、新理念、新办法来适应学科和行业的各种变化和发展。这是现实对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师提出的最新要求,而在这方面那些从一线退下来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就略显逊色了,很难满足实际要求。

2.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尽善尽美

主持与播音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而教学需要的基本实践设备(如演播厅、摄像机等)经济成本又极为高昂,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后期维护和使用过程产生的费用也相当高。这使得个别学校在实验室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就开始招生,甚至在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能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更谈不上跟上行业的发展。

3.人才培养计划和行业要求不对口

主持与播音专业甚至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变化都相当迅速,在一日千里的时代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一成不变,或者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滞后于行业发展。比如新节目、刚形成的主持风格和播音形式等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中均未体现,实训环节形同虚设,且随意性较大,没有必要的理论支撑。同时,如何进行实践和理论的课时分配也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讨论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比例总是远远高于实践课,这与该专业的实践性特征相悖。

上一篇:关于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育哲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