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现代性社会学分析

时间:2022-09-25 05:23:21

当代人现代性社会学分析

从人类文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西方学者对现代人的特征进行了深刻细致的研究。其中,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Simmel)、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theChicagoSchool)的都市社会学家沃思(LouisWirth)等人对现代都市人的心理、个性和精神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代性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生,其特征如理性主义、世俗化、分工和货币经济等,在都市中均有体现。中国自进入现代化和工业化浪潮后,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精神面貌也具有了现代性——冷漠、自私、工于心计、物质主义,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上世纪初,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金钱分割,对金钱的过度追求使人们变得冷漠、自私。在无限的追求过程中,人们容易产生厌世态度。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现代人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描述

(一)金钱笼罩下的冷漠

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发展暴露出各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化迅速发展,个人主义盛行,此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不断滋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打上金钱的烙印,情感联系弱化,心理距离拉大,缺少情感灌溉的个人变得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得到自身利益并为此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最终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群体的冷漠,对政治和社会的无所谓,甚至为了利益触及道德底线,加剧社会矛盾。

(二)虚无、空虚的自由

现代社会是一个倡导个人主义、自由开放的社会。但是,现代人往往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真正的自由。从大热的旅游业发展看,现在旅游成了一种时尚,逃离现有的固定生活工作状态似乎成了现代人追求自由的方式。齐美尔曾剖析现代人的自由,认为个体自由产生于客观规则下,而金钱是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客观中介。因此,金钱使现代人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自由和个体化。因此,自由离不开金钱。但是,金钱不是自由的归属。旅游,只是渴望挣脱金钱牢笼的一种表现。个人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在追求自我的同时被空虚、变化无常的自由困住。

二、人现代性的产生原因

(一)衡量一切的标准——金钱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央政策贯彻到全国各个角落,从国家到个人都在尽最大力量获取经济效益,个人实现价值的表现就是成为一个有钱人,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淮南子•齐俗训》中提到,“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由此可知,在古代中国,商人虽然拥有足够财力,但其社会地位仍旧处于社会下层。而在现代中国社会,国家鼓励工商业发展,同时肯定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的人。因此,金钱可以让人获得尊重、权力及社会地位。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在满足身体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需求后,人们就会产生追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社会通过财富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成功时,人们为满足高层次需求,金钱自然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东西。金钱成为人们单一追求的目标,需求的满足转变为对金钱的追逐,以获取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行动的人们逐渐变成自私而冷漠的个体,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不再温情脉脉,而是以互利为交往的前提。工具理性除了对物质的算计,也将情感纳入算计之中。情感成为可以计算、交易而获取收益的成本。人际关系的异化使人像坠入一个以利益联结的大网格,缺乏真实的情感联系。即使有情感联系,也披上了工具理性外衣的情感联系,因此人们变得冷漠自私。所以,新闻报道中,小到老人摔倒扶不扶、大到食品安全问题,直指人们的自私冷漠、社会的道德危机。

(二)中国传统文化约束的缺失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道德社会,形成了一套约束个人行为的准则。《论语》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恭、宽、信、敏、惠。”中国传统君主通过倡导儒家思想约束个人行为,形成一个遵从伦理纲常的道德社会。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传统文化经历了西方思想的洗礼,的破坏和摧毁,中国社会抛弃了小农社会的纲常伦理约束;改革后,工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的头等大事。当轰炸式大众媒体频频爆出违道德的新闻时,整个社会开始思考现代化在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乃至社会的异化和变形。现代教育中,对个人行为和思想道德的教化,并没有使“恭宽信敏惠”的传统思想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占据了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缺乏行为准则约束的人们往往会不顾手段和结果。朱熹《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所谓敬畏之心,是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应怀有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现代社会中,人们缺乏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心,才会不顾一切地追求金钱,暴露出的现代性恰是自私和冷漠。

三、个人现代性的消解

(一)建设核心文化的必要性

齐美尔曾提到:“在每一个时代,凡是在实在的最完美的存在、最绝对最超验的状态,与最高价值以及对我们和世界所提出的最绝对的要求相联系之外,都有核心观念。”这里的核心观念指文化的核心观念,是一个民族社会拥有的具有凝聚力的精神维系所在,是每个人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的总和。当下中国社会缺乏内化为个人价值观及可约束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的核心文化,而经济的主导地位使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们以成为一个有钱人为目标。社会层面,人的自私、冷漠和逃避现实等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产物,反过来也推动了现代化的向前发展;个人层面,人性丑陋的一面无意识地暴露出来,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人的精神世界苍白空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比比皆是,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社会诚信、道德危机等等。反过来,这些问题又会阻碍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文化对社会价值和个人行为产生约束作用,成为人们精神层面的归属。建设核心文化成为改变个人现代性的根本途径。核心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适应现代化的核心文化应该是既尊重社会科学和持续发展,又使人能获得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二)政府为核心文化建设提供制度环境

1.为文化建设提供制度环境

文化的生存及其影响力的发挥需要宽松的环境。因此,核心文化建设要依靠政府,通过制度提供文化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在文化人类学中,、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凡能给人的行为以规约的社会文化形式都被界定为制度。这些在制度哲学角度又被称为软制度。在这个层面,核心文化可以称为制度本身,政府应为制度的变迁提供宽松环境和引导;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维护核心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且在社会各层面大力宣传核心文化,加强核心文化教育。

2.以法制建设诚信体系

目前,中国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尤为重要。现代化进程中,急功近利的社会促使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过程中抛弃道德诚信,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被破坏,导致社会问题频出。第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立法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切实发挥监督部门的监督作用,在行业间引导和加强诚信体系重建。第二,个人层面要加强诚信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重视对个人诚信的渗透和引导。

四、结语

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可避免被卷入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中。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文明和物质享受时,也无一例外地要承担现代化对人性和精神的影响。反过来,人的现代性又可能将社会的现代化引向一个扭曲的对立面——社会的不协调发展。因此,重建核心文化,建立人的精神世界,是打破现代化恶性循环的关键。

作者:刘韵 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上一篇:商务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影响 下一篇:新经济社会学价格理论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