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艺术

时间:2022-09-25 03:14:19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艺术

摘 要:在中学课程当中语文课是一门基本学科,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老师的授课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同时要还应该具有精湛的语言对话艺术。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艺术

如今,课堂教学的传授型已逐渐被对话型所替代,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对话艺术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关注点。我们通过当前对话教学新课改的调查了解,或多或少会发现对话型教学方式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近代教育理论家巴赫金曾经提出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而如今,对于对话艺术形式我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学生―教师―文本构成的基本对话关系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达到哪些要求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话应该畅所欲言

现阶段大多数中学都采用“对话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授予关系,而是通过彼此的交流去分享理解课文中存在的感情,以及彼此进一步增进对文章的剖析,其对话的艺术讲究敢于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彼此对话已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思考的主体意识,想必那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如《少年闰土》一文,由于学生在本年龄段对鲁迅眼中的这个“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可能会更感同身受,尤其如果学生去过闰土曾经待过的环境,我相信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并以组为单位,进行不同组之间的分享,最终将总结交流后的思想汇总,与教师进行交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更多的是在文章感情的带领下寻到自己有趣的心灵花园。这样的对话方式教学是彼此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对话应该有针对性

基于新课改理念的课堂环境是提倡敢于去说,敢于去想,畅所欲言,但绝非是漫无目的的胡说八道,要求对话应有高度针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谓“对话型”语文教学,首先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相比以往教师“填鸭式”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对话型”语文教学更适应新教改的要求,且更能满足社会对该时代人才选拔的需求。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夺取了学生释放思维能力的途径,忽略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久而久之,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老师在那讲,课堂效率明显降低,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缺乏一语中的的涵盖性,失去了对话应有的针对性。在初中教学课堂上,其“对话”内容一般都是围绕教学课题,话题中需要包含有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必须围绕整堂课的中心问题进行合理的剖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老师进行表述的时候,应该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并对文章进行不同程度的剖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监督学生及时进行预习,提前让学生了解讲学文章的背景资料,以便授课顺利开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章。

三、对话应该有所创新

语文教学应广泛追求创新。为了实现创新,语文教学应大胆地开展“对话”的教学活动,良好的“对话”教学活动能为我们实现创新提供捷径。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设计的初衷只是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简单地知道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只要表达起来能够言之有理即可。然而,一节课下来,总觉得教学环节缺少一定的新意,教学过程枯燥单一。后来,经过反思,知道此种教学方法只在很小的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对文学作品与议论文写作的关系依旧不能有明确的界限。经过我反复思考,在教学方案改进的过程中,本着追求创新的目的,重新对本堂课制定了教学目标。在另一班进行“对话”课时,试图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新思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彼此之间的真诚交流,得出了“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可以充当议论文的理论依据”的道理,使学生在文章中读出了作者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厚的热爱之情,获得听公开课的老师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通过力图追求创新所采取的“对话”课为以后的议论文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并为论据的获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四、对话应该彰显个性

在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做足准备,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当“对话”步入正轨后,学生在“对话”活动中就会释放自己的思维,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话应该彰显学生的个性,达到释放学生能力的目的。当然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凭教师的社会阅历以及强大的文化背景,其对文本的理解及解释必然是多元化的。此时,教师一定不要嗦,更不要把自己对文本的认知强加到学生身上,这样教学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加入师生之间的“对话”中进行碰撞,使之产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学生在阐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教师应询问:在生活中,我们都被哪些事情欺骗过?此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滔滔不绝的阐述,只要紧扣文章,言之有理,教师应任由其表达见解。故彰显个性的课堂“对话”必定会给枯燥的语文课堂注入生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快速提高。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对高级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其对话艺术形式启发学生的思想水平,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因此,要想每堂语文都能以完美的形式收尾,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对话能力,讲究其课堂对话艺术形式,熟练掌握语言教学的运用技巧。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c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郭瑶.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历史演变线索试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语用功能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对比 下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