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萨里艺术技法研究初探

时间:2022-09-24 11:54:40

瓦萨里艺术技法研究初探

在人类进入图像时代,以及跃迁信息时代以后,视觉艺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艺术,成为人们了解历史,释义当今的一个研究领域。人们通过熟悉中外艺术家的伟大创造,以及他们的艺术实践,了解人类不同民族的人文形态。因此,在16世纪中叶,瓦萨里对艺术家以名人传记连缀,形成了艺术家传记总集,让艺术与艺术家完归于历史。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实践的法则就是在艺术直觉基础上的思维递进。本文试图通过浅析瓦萨里对于艺术技法的研究,以呈现一种人文主义的诗性智慧。

当乔治欧・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意大利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传记》(Le Vite de' piu eccellenti architetti,pittori,et scultori italiani,以下简称《名人传》)于1550年出版时,他曾作了一篇艺术概论的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文中他将艺术分为建筑、雕塑和绘画等三大类,并着重对当时绘画艺术中的技法、材料以及具体步骤进行了介绍与探讨。瓦萨里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让那些非专业领域的读者能够熟谙正文,以增加对艺术的了解。当然,他也想让所收集到的多种艺术创作技巧流传后世。

这篇导言,引起了众多读者对艺术技法的浓厚兴趣。比如在《名人传》最后章节中提到的弗拉芒画派,瓦萨里提到了该画派中的一位联络人,此人曾为瓦萨里收集弗拉芒画派的资料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当他听说《名人传》即将再版时就直接写信给瓦萨里,希望能够在文中增加艺术实践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评论而已。于是,在1568年的新版《名人传》的导言中,瓦萨里将Designo[1]--这个在阿尔伯蒂和丢勒的时代就开始被广泛接受的艺术创作理念运用到对雕塑、绘画和建筑的探讨上。此外,瓦萨里在全文章节的编排结构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应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初版的《名人传》刚问世就受到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的关注,并且传播到了许多地区。同时,对该作的争议之声也此起彼伏,一直没有停止过。例如威尼斯的皮尔德洛・阿雷蒂诺(Pirtro Arittino,1492-1556),这位与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关系密切的艺术批评家积极为威尼斯画派摇旗呐喊,以表达对《名人传》中将佛罗伦萨描述成为"世界艺术中心"以及"自然主义至上"的审美理念表示不满。显然,瓦萨里注意到了这些声音的存在,他花了很多时间收集资料,并在《名人传》的第二版中增加了佛罗伦萨地区以外艺术家的传记和绘画技巧的记录。又如在当时,初版《名人传》中的最后一章《米开朗基罗传》并没有得到米开朗基罗本人的首肯,他甚至让自己的学生康迪维专门写了一篇传记。在这种情况下,瓦萨里开始了与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紧密接触,他们留下了十四封珍贵的来往书信[2],更为深入地了解到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师的艺术思想。如果我们阅读再版《名人传》中的《米开朗基罗传》这个浓墨重彩的篇章时,完全可以感受到瓦萨里对米开朗基罗艺术理念的推崇和再悟。

基于种种原因,瓦萨里在初版和再版的《名人传》导言中,虽然没有过多地对艺术技法进行著述,但是他提出的有关Designo的艺术实践的概念,以及他对文艺批评的敬畏,足以使我们感到艺术实践的人文本质。

一.关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技法的研究概述

瓦萨里的《著名艺术家传》导言的产生并非特例,它是那个时代众多研究艺术技法和理论专著中地位比较显赫的一篇。我们要认识其所具的价值,必须对应从古希腊时代到中世纪,以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轨迹。

西方对艺术技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发生在公元前4-5世纪,产生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例如活跃于公元前280年的雅典雕塑家色诺科拉底(Xenocrtrates,约公元前280)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虽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是根据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公元23-79)在《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中的的记载,这位雕塑家十分注重探讨艺术的形式与技法,为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制定了一定的技法评判标准,并且一再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有关艺术实践的章节,在很大程度参考了他的这些标准。比如在第三十三卷至三十七卷中,有着不少关于绘画颜料的加工以及雕刻材料的制作等技术内容。最为突出的是,老普林尼继承了色诺科拉底关于艺术发展的循环论,将艺术的发展划分为萌生、成熟和衰老三个阶段。这个历史观对后世的瓦萨里影响很大。

中世纪宗教艺术保留下了很多为手工艺人服务的工艺记录手册和艺术技法指南。在玛丽菲尔德(Mrs Merrifield)女士编写的《十二到十八世纪艺术技法论文选集》中就收录了包括了西奥菲勒斯(Thophoilus Presbyter,1070-1125)、琴尼尼(Cenino Cennini,1370-1440)的著作。其中西奥菲勒斯的《不同技艺论》是十二世纪较为著名的一本技法专著。书中涉及的艺术种类繁多,不仅向我们描述了当时的黄金白银和青铜等金属工艺的制作技巧,还记录了彩绘玻璃、陶瓷和纺织物的工艺制作过程,其中包括了湿壁画、手抄本的历史资料。《不同技艺论》(De diversisaribus)很少谈及艺术的象征内涵和从哲学角度的诠释,而是用朴实的语言风格,展现出各种形式美。他赞美艺术家,或者在那个时代被称为手工艺人,竭力让这些艺术家创作的宗教艺术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让人们更加好地崇敬信仰。西奥菲勒斯写道,完工后的亚贝大教堂展现出"如天堂花园般的景象。"[3]这是那个时代文化地位的真实写照。

而在西奥菲勒斯之后的琴尼尼,却表现出与西奥菲勒斯完全不同的一面。他受到当时法国文化的影响,在《手工艺人之书》(Il Libro dell's arte)中详尽介绍了佛罗伦萨的传统绘画步骤和艺术教育,其中包括了绘制壁画之前对墙壁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步骤。虽然湿壁画存世已久,但是这种古老的艺术技法在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依然盛行不衰,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画种,无论是绘制手段还是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除了湿壁画,琴尼尼还提到了版上蛋清画和羊皮纸手抄本插画。他在书中收录的关于颜料的研磨和媒介剂的制作,其中包括弗拉芒调色油,对于后人研究欧洲绘画技法来说,无疑是非常珍贵的材料。琴尼尼极其信赖权威和传统,他认为自己为加迪(Agnolo Gaddi,1369-1396)工作了十二年,而加迪的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后者曾长期给乔托当助手。为此,琴尼尼认为必须紧跟乔托这位大师的步伐。他反复告诫那些想要从事艺术职业的人,一定要慎重地选择自己的老师,切忌随意更换。这是因为他始终坚持艺术的发展就是师徒传承的这一观点。

据考证,《手工艺人之书》很可能出自琴尼尼的暮年,而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Alerti,1404-1472) 的《论绘画》(完成于1435年。尽管两本书出版在相邻时期,但是两者之间不同的艺术观点,成为一种鲜明的对比。琴尼尼对师承作用的强调,是属于整个十四世纪的艺术的传统观点。而阿尔伯蒂则认为新生的人文主义文化是艺术家生活和作品的基石,艺术创作的基础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继承古典艺术美的范本之上。他认为艺术家推荐老师要"自然"。此外,虽然在两本著作中都提到了写生的技法训练,琴尼尼让工匠们应对物体进行写生,而阿尔伯蒂却提倡注重写生对象的内部结构,要求整体表现对象,以求把握远近、大小与构图之间的关系,比如人体的比例和不同动态中骨骼肌肉的位置,以及织物上褶皱的疏密与走势,等等。

阿尔伯蒂在阿尔伯蒂的时代能够产生这样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文主义运动发展的大背景。在《论绘画》的第三卷,阿尔伯蒂阐述了他心目中完美的画家形象:一位精通各门学科的学者和举止优雅的绅士。在他之后所作的《论建筑》的第九卷中,他又有理想中的建筑师形象,即一位拥有非凡天赋、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拥有敏锐的艺术嗅觉的大家。

综观上述,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艺术实践的价值,以及对所在时代技法研究的定位。我以为,这些艺术家类同所有的人文主义者,通过对高超技法和审美意识的追求,使自己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完美的人",以达到他们所追求的崇高目标。由此,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相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正是人文主义运动带给西方艺术的最好礼物。

二.关于瓦萨里的艺术技法研究

当瓦萨里把自己整理的画家生平和技法研究笔记交给红衣主教乔维奥(Cardinal Salviati)的时候,乔伟奥顿时意识到此举的重大意义:将完成一部自契马布埃至米开朗基罗的画家传记的任务交给眼前的这位经验丰富又天资卓越的艺术家,是多么的合适。

当时,瓦萨里在艺术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柯西莫公爵、利奥十世和红衣主教法尔内塞等对他大加赞赏,使他整天身陷于建筑设计、节日庆典布置以及壁画创作等繁忙工作中而无法脱身。在佛罗伦萨,他为柯西莫设计了乌菲奇宫;还主持了老宫的修缮工作以及宫中许多墙面装饰壁画的设计。

阅读《名人传》的时候读者很容易为正文华丽的文笔和紧凑的情节所吸引,事实上瓦萨里确实具备写作传记的天赋,他处理每一篇传记的结构的方法如同他在一副画面进行的明暗对比,书中艺术家的人生在他笔墨的渲染下充满了传奇色彩,每一篇传记中才华横溢的主人公身边总设有一些庸庸读者们在阅读碌碌的匠人作为陪衬;如果他冷静沉稳,那下一篇的主角性格多半开朗阳光。相比之下,他在导言所运用的语言是记实性的,严谨且详细地记录下了佛罗伦萨的画师们是如何考虑在一大面墙上为湿壁画进行布局构图或者带领我们目睹一座巨大的青铜雕像是如何从一张素描小稿一步步被创作出来,他写作的优势在于他的从艺经历,尽管他没有亲自尝试过他所记录的所有艺术,但那些艺术家口述的步骤和技巧他是非常熟悉的,作为一个在佛罗伦萨艺术家圈中活跃多年的专业人士他可以从各个方面与艺术家、工匠进行接触。他留下的书信告诉我们:他没有亲自描绘过彩绘玻璃窗,但他至少设计过它的构图;他在设计老宫装饰的时候,会考虑如何运用版画、大理石马赛克拼贴画等不同艺术形式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湿壁画的绘制步骤是他最熟悉的,他亲手绘制的壁画作品也传世了好几幅;他在建筑那章所总结的五种建筑形式,他把这些体会活灵活现地运用在乌菲奇宫的设计上。

初版《名人传》的导言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建筑,以一大段建筑和装饰的石材介绍内容为开篇。他通过调查,细致地分析和介绍了对云斑岩、大理石、石灰岩等不同石材的运用效果。随后,又介绍了建筑的样式结构,瓦萨里用"哥特"一词来定位于中世纪晚期的建筑风格。在瓦萨里看来,"哥特"一词代表着"蛮族",他认为这种建筑风格是哥特人发明的,他们攻陷罗马后,破坏了城中所有原有的古典风格建筑,在废墟上重新建造起的具有这一风格的建筑。尽管我们有待于考证瓦萨里是否第一个提出"哥特"定义的人,但是他对"哥特"风格详尽的说明,以及细致地描述了这类建筑屋顶、神龛、装饰和门洞等修长尖细的造型特征,足以说明他是论证"哥特"的先驱。

导言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关于雕塑。首章节就有从选材到成型的各个步骤的具体说明,比如怎样选择能够充分体现作品主题的石料和相应的雕塑工具;怎样在小样稿翻成作品过程中把握实际尺寸、粘土或蜡起模的范围以及怎样用大理石切片最后完稿。

导言的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如何让凹雕艺术的创作达到最佳效果的方法。当时,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和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凹雕作品,他们的成功促使这门艺术从15世纪之后在欧洲变得更加流行,其中比较著名的凹雕作品是吉贝尔蒂花了7年时间,为佛罗伦萨的圣约翰洗礼堂创作的"天堂之门"。尽管瓦萨里在当时对雕塑的亲身实践较少,但是他一方面借鉴于相关雕塑的理论文献资料,参考诸如阿尔伯蒂、贝吉尔蒂和达・芬奇等艺术家的有关雕塑撰文;另一方面他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和画家,有着太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实践,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瓦萨里关于绘画技法的著述是初版《名人传》中最出彩的一章。他以佛罗伦萨壁画家的视角,介绍了湿壁画创作的每个步骤,比如怎样构思草图;怎样运用素描解决明暗关系;怎样在墙壁上勾线布局,以及怎样上色添彩。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蛋清画和油画在木板、亚麻画布等不同材料上所取得的不同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的见解。当然,瓦萨里始终相信油画最初是由凡・艾克发明的。虽然这一说法受到了不少近代艺术史家的质疑,但是对艺术圈内人士来说,至今仍得到普遍认可。瓦萨里在主持老宫修缮时,就曾经将油画技法如何融入壁画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多年探索。此外,他还特地介绍了油画在石板地面和其他石材建筑物上的绘制技术,把包括马赛克和彩绘玻璃等在内的八种建筑装饰艺术归于绘画技术的本体。瓦萨里认为用大理石衍生的马赛克,由于受到石材本身的限制,很难拼贴出立体空间感的效果。于是,他大胆提议利用珐琅和大马士革钢来做镶嵌画,这些材料的天然色彩和肌理变化无以伦比,形似大自然也能创造出自己的完美形象。多年来,瓦萨里对镶嵌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认为玻璃马赛克可以达到与绘画艺术很接近的效果,并建议在设计玻璃彩绘时应该大量参考优秀的湿壁画构图。这些技术在当时常常被用于点缀建筑物的表面和门的圆拱。

瓦萨里对艺术技法的新视野,如同他在1560年提议成立西方第一所美术学院那样,充满对新事物的激情。

三.结语

文艺复兴的时势造就了瓦萨里,使他成为"美术史之父"。同时他在艺术实践中对艺术技法的研究,同样有着不朽的闪光点。

第一,在瓦萨里之前,人们(包括中世纪的西奥菲勒斯)对艺术技法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以物对物",很少持有独特的构思与创新。但是瓦萨里通过艺术实践钩稽"以悟对物",无论是对材料的合理运用,还是对工艺的创意革新,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不仅丰富了其艺术史观,而且体现了一种文化思维的递进与变迁。第二,瓦萨里与一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通过艺术实践的方法论和艺术批评,艺术被当做一门学科,严谨地记录、研究,想将艺术家的地位提高到社会上层;第三,瓦萨里归纳艺术技法研究的五个准则,即规则、秩序、比例、风格和判断,以及对Designo的陈述与定义,这些理念被传承至今,在当代仍作为艺术技法的基本架构。

阅读瓦萨里的这篇导言时,他详尽的介绍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仿佛带领我们置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实地创作现场。即使对当代来说,如果有人能像瓦萨里那样,认真思考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能给后人带来什么,那也仍将是一番极具价值的探索。瓦萨里写作导言的价值,在于他对艺术实践基本方法的强调,因为这其中所能体现的不是某个人的经历,而是代表他所处时期艺术家群体的共同体验,这也为能更加全面地诠释《名人传》正文一篇篇描写艺术家形形生活传记而做得最好补充。虽然文中没有乔托在石头上画羊被伯乐相中那样的传奇故事[4],但乔托在帕多瓦为当地的礼拜堂一幅幅绘制湿壁画的场面在他的笔下得到了真实的再现。

参考文献:

[1]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2]范景中,曹意强,美术史与观念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范景中,美术史的形状【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

[4]瓦萨里,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M】,刘耀民译,2004年。

[5]佩夫斯纳,美术学院的历史【M】,陈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6]周春生,阿诺河畔的人文吟唱【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

[7]胡是平,艺术家与艺术史【J】,2007年12期。

[8]Giorgio Vasari,Live of the Artists【J】,Penguin Books,Vol1,1987.

[9]Giorgio Vasari,Vasari of Technique,【M】,Dover Pubilications,1960.

[10]Rubin Partieia,Giorgio Vasari:Art and Histiory,【M】Yale Unibersity Press,1995.

作者简介:朱立文,女,(1983-),上海市人,汉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史。

上一篇:试析英汉混用中“High”产生的变异 下一篇:基于关键控制点的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风险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