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导师制在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时间:2022-09-24 07:15:46

试论职业导师制在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摘要]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各高校都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开展了就业指导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不显见。因此,很多高校开始尝试给就业课程和讲座之外的指导方法,而在“职业导师制”中是最有有效和成功的一种,职业导师制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优化人才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成功率。但在实施的过程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在职业导师的选择、特点、指导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毕业生;高校;职业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4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过程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职业导师制”的开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优化人才质量,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成功率。目前部分高校尝试实施“职业导师制”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具体有积极的意义。

一、职业导师制的内涵及其特点

职业导师的概念在西方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是指为被指导者提供指导、训练、忠告和友谊的个人,指导关系是结构化、合约化的,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更加集中于培养被指导人的核心胜任力和动态能力。另外职业导师是只要对专业及个人发展有兴趣乐意接受别人回应与辅导、勇于接受挑战、拥有时间管理智慧、以及渴求成就感的人,都需要。职业导师要对自己发展负责任,主动建立持久沟通,他必须有主动聆听的技能。

职业导师制特点:第一合约性。在导师制实施前,导师与学生要以协议的形式将二者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义务明确下来,以便过程监管和结果考核。第二专业性、应用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知识技能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有利于结合企业实际灵活、有效地对专业性和应用性人才进行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第三知识资产转化。实行导师制更有利于将记录于导师头脑中难于发掘和掌握的隐性知识通过学生与导师之间分享交流机制转化为发现和掌握的显性知识,并通过这种转换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无形资产。第四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分享。导师制就是通过学生与导师之间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交流来实现传递和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为企业知识创造和分享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和完善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二、在导师制模式下职业导师在就业工作中作用的发挥

(一)职业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传统的培训不同,这种导师关系能鼓励被指导者主动与经验丰富的专家沟通和互动,从而获取某项任务或领域的内隐知识并提高其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概念包括了与工作的高绩效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特征,比如解决问题能力、思考分析能力或领导能力等等。综合素质这一特征包括:(1)某个职业的基础或者专门的知识要求;(2)能力,包括体力要求与脑力要求;(3)品质,例如精力的充沛程度与某种个性类型;(4)影响个体采取某种行为方式的动机或者需要;(5)对自己的工作角色的成功程度的印象与信心。而这一特征对于出色地完成工作是必要的,对绩效具有相当高的预测力。

职业导师制的方式适合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隐性知识的传递,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素质的理论鼓励用情景式多方面的指标进行预测与引导,而职业导师制正是这样做的。导师本身是具备某种职业综合素质的专家,所给予被指导者的指导与工作情景密切相关。在正式的导师制计划中,指导的内容与考核往往是围绕企业的生产、攻关、产品开发等具体内容展开,与企业实践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管理工作中,通常涉及对模糊情景的不断定义、分解、目标设定的过程,导师管理综合素质会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表现。导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使被指导者获取有关目标分解与设定方面的能力训练,这种动态的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

2.综合素质理论认为,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如个性、兴趣、爱好、自信、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影响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职业导师对被指导者不仅是进行技能传授,事实上职业生涯的指导所占的比重很大,很多技术以外的内容将会形成员工的职业胜任能力。

3.内隐知识是一种难以传播和稳固的知识,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够体会并积累这些知识。被指导者在导师的帮助下,可以获得一些有挑战性工作的机会,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取并稳固隐性知识。

(二)职业导师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成功至关重要

职业导师既具有职业生涯功能,又具有心理功能。职业导师提供的职业生涯功能包括支持、提高可见度、指导和保护。支持是指积极帮助个人获得工作经验和提升。提高可见度是指为被指导者提供与组织内关键人物发展关系的机会,从而获得职业生涯的进步。指导是对职业和工作绩效两方面提供建议。保护是指使被指导者幸免于潜在的危害性经历。导师的心理功能则包括充当一个朋友的角色,为被指导者提供积极的关心与认可,并创造一种能让被指导者说出自己心中的焦虑与担心的渠道。这种指导关系的获益往往是双方的,导师的忠告可以帮助被指导人探索新的需要帮助的个人问题,导师则从下属的关心和感激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三)职业导师对大学生求职期间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求职期间集中在最后一年。这一时期,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毕业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宏观方面,比如介绍求职技巧、组织招聘会、办理就业协议等。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有限,一对一的指导尚不能完全做到,所考虑的主要是“面”上的事。而在职业导师制模式下的导师由于对本行业了解全面,校外资源丰富,可以提供本专业所涉及的企业信息,可以帮助毕业生判断拟签订协议的单位的价值和行业地位,为毕业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四)职业导师纠正学生的就业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很多岗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对从业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传统意义的精英岗位对于迅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已是“供不应求”。一部分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精英岗位,同时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想适应的比较低一级的工作,成为高级“蓝领”和“灰领”。只有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才不至于使得学生好高骛远,浪费就业机遇,也才能保证学生都有“业”可“就”。这就需要发挥导师的就业指导作用。

(五)职业导师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并推荐学生就业

由于导师经常对外承担研究课题、技术服务、生产实践等,与用人单位联系密切;而且导师社会资源丰富,同学、学生、校友较多,因此导师的就业信息量就很大。同时导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了解比较全面,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就业,也可使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专业人才。

三、建立职业导师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正式的导师制关系的建立虽然应当有正式的指定关系与指定目标,但是参与必须是出于自愿而非强迫。所以仔细匹配导师与被指导者非常重要。一般对导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富有经验,并且要具有情绪稳定、调整能力强、对权力与成就有较高的需求等。而被指导者也需要通过一定的素质测评, 确认其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

(二)在建立指导关系之前,指导双方必须对各自的角色有明确的认识,因而高校需事先对双方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培训使被指导者明确:指导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介入指导关系的原因,对指导关系有哪些心理预期,为建立良好的指导关系必须做哪些准备等。对于职业导师,培训的内容通常包括:职业导师的角色和功能,被指导人可能的预期,如何与被指导人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保持指导关系顺利进行、消除指导障碍,以及常用的指导技巧等。

(三)成功的指导关系基于双方对彼此的深入了解和互相信任,并适合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下发展。如果职业导师对被指导者的进展漠不关心,导师作用通常得不到有效发挥。

(四)当发现错误的匹配或者导师关系完成任务后,应该允许全身而退。另外,高校对职业导师指导工作的肯定与认可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导师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做出贡献。所以,当学校正式建立职业导师制的时候,学校要正确、合理评价职业导师在指导方案中的投入和绩效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和奖励。

总之,在高校实施职业导师制,不断的将学生就业工作做到了“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另外高校将就业工作当作是带动学院各项工作的龙头,当作是学校声誉、地位、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方法,是推动就业工作上台阶、上层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肖丽梅.浅谈高校班主任与就业指导工作[J].大众科技,2006,(1).

[2]刘治军.积极探索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

[3]杨勇.职业指导与就业技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王新文.略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黑河学刊,2006(9)

[5]王晓莉.职业导师计划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上一篇:农业与资源利用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浅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