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国画的传统精神

时间:2022-09-24 07:04:10

感悟中国画的传统精神

【摘 要】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而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中国画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精神,这就决定了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品质及画家的品味,一个文化品质不高的人肯定难以创作出高品味的作品。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气韵;意境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画传统是以意境为灵魂,以线条为精髓,以书法为骨法,诗情画意为内涵,强调笔墨的功力,追求气韵生动,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自然观中表现出物我一体,最终来达到宣泄画家自我情感的目的。在长达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从远古岩画、山洞壁画上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以线条为造型手段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都高度重视笔墨的运用,讲究点线美。以线为造型的中国画更是如此。清代大画家石涛,在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写到“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他认为这“一画”就是天地万物传神写照的线,还说“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一画”被看成是绘画之最基本、最原始、最普通的要素。石涛的“一画说”渊源于庄学和易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通于一,而万事毕。”(《庄子》之天地篇),“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所谓太朴,指原始朴之大道。在这里,“道”成为万有形象的最原始、最基本的要素。笔墨线条皆从“太朴”这“道”之“根”上来,所以石涛所谈到的“一画”,远远不只是一笔一画,其实内涵丰富。“一画”之道是创造画之意境的关键,意境来自创造主体对“一画”之道的领悟,并且将这领悟转化为美的笔墨点线。

线的运用是中国画的一大表现手法。所以一提到中国画,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感觉到,中国画一直执着于对线的追求。通过古代的人物画和花鸟画,我们可以看到整幅作品都是以白描勾线来表现的。白描是一种单纯依仗线条来表现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不必添加任何色彩或者淡墨。每画一条线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起笔逆入藏锋,忌锋芒毕露,行笔不可轻浮,收笔注意回锋,这就是所谓的“一波三折”。南齐的谢赫在“六法”中就提出了“骨法用笔”,这就要求画家画出的线条要有精神,不死板,以书法线条画入画中,要有骨有力,更要达到抒情的效果。“怒画竹、喜写兰”,所以线条是要达到一种情深骨奇的艺术效果。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传下来的《洛神赋图》摹本,就是以线描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我们不用读曹植的《洛神赋》文章,只欣赏那连环画的构图的作品,就可以感受到文章当中的意境。特别是那连绵不断的勾线,最让人意犹未尽吧。还有常提起的“吴带当风”,就是指唐代画家吴道子独创的白描线条,通过传下来的《送子天王图》摹本,我们也还能看到画圣的风采。

在用色上,是采用固有色与主观想象出来的色彩作画,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如黑、白、红、兰、黄都是中国画特有的墨彩。“墨”不只是一种黑色,而是根据作用的不同分为“五墨”,并有“五墨”、“六彩”之说。在用笔用墨上,石涛说到“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尊受章》),笔墨的运化与“一画”精神得以沟通。笔墨点线与创作主体心手合一,将哲学精神与方法技巧高度融合,才是真正自由的创作之法。

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而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形是外相,神是内涵。“以形写神”首先是把形作为基础,离开了形,神是不存在的。在绘画理论上首先明确提出形神问题以及传神重要性,是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他提出“传神”“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等观点,所以,每次画人物的时候,总是把眼睛放到最后画,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眼睛可以传神,而传神又是绘画的首要。宗炳对山水画的创作也有一套关于自己的认识,关于形与神的关系,他提出 “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所以画山水画还是要达到“以形写神”的效果,因为他认为山水画最大的功能是“心怡神畅”。唐朝的朱景玄在他的画论中,关于形神比较留下来这么一个故事:韩干是画马名家,周昉是画人物的名家,他们两位画家曾先后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写真,都画得很好,以至于难以定夺两幅作品谁画得更好一些,这个时候突然赵夫人来了,一问,她就以韩干仅得外形,而周昉的作品“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分出了两幅作品的优劣。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除了用线、用色用墨、以形写神的传统,还要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似乎这样才是表现得更为完整,也更有中华民族的特色。而诗、书、画、印的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应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郑板桥在画竹子题:“我自不开花,免招蜂与蝶。”也是一种境界吧。对“画中有诗”命题的一些看法,一位老教授曾说:“作画最好先有诗意,然后发生画意,这样的画才能有意境。”“以诗作画,应抓住诗最突出的特点,并非要罗列字句中所有的东西。”

当然,中国画最不能少了一个灵魂的东西,就是气韵。中国画通过笔墨线条的律动,力图体现出“灵的空间”--书境或画境,从中流淌出生命的神韵。宗白华在《美学散文》里这样说过“书境同于画境,并且通于音的境界...只是一个灵的境界耳。”最早在文艺领域使用这个概念的人是谢赫。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评论画的六法,其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他在这本著作中,将神韵与气韵通为一谈。形即体,神即韵。气韵与神韵,即“韵”之足之申意。坡也同样重神韵,他追求“妙在笔墨之外”。同样,倪瓒作画笔墨不多,但是意味无穷,达到一种“笔简神完”的境界,这也似乎是一种对神韵的追求。

中国画传统精神其实是远远说不尽的,特别在当今现代信息化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尊重传统,并且继承和发扬传统。这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蒋平畴.中国书画精义[M].光明日报出版,1998.

[2]高松庐.中国画浅说[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89.

[3]何楚熊.中国画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秦梦娜.中国绘画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8.

[5]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 [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章利国.中国绘画与中国文化[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陈世雄.线条的表情[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下一篇:浅谈当代儿童舞蹈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