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盟县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9-24 06:59:53

浅谈西盟县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产业。直接关系我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分析畜牧发展的现状,找出制约畜特业发展的因素,针对现状,分析市场,研究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对西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西盟 畜牧业 现状 发展 对策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边、少、山、穷”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成立四十多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阿佤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向贫困宣战,西盟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260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6元,地方财政收入919万元,全县财政支出17336万元,农业总产值12683万元,粮食总产量3320.7万公斤,农民人均口粮372公斤。

一、西盟畜牧业的现状

1.畜牧产业产品情况

2011年我县大牲畜(牛)存栏18987头,出栏4891头;生猪存栏47584头,出栏36858头;山羊存栏3253只,出栏1976只;鸡存栏180000万羽,出栏20000万羽,合计肉类产量3125吨,人均占有34.2公斤,低于全省、全市水平,75%的畜产品靠外调,是名副其实的进口县,造成大量资金外流,仅此一项引进额达300多万元。

2.品种种源匮乏

主要是仔猪匮乏,县内年需仔猪12000头左右,自给率仅占10%,且年内生产的仔猪80%为滇南小耳猪,质量较差,由于品种间长不够,高度近交,品种严重退化,生产性能低下。饲料利用率低,饲养周期长,生长缓慢,养殖效益低,平均饲养二年,成年猪体重只有45公斤。严格核算,出栏一头肥猪完全不赚钱,加之本地品种瘦肉率低,品质差,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畜牧业生产。由于县内育肥所需仔猪靠县外调入,年调入量达10000头,按每头/200元计算,需资金200万元。

3.科技含量低

长期以来,西盟畜牧业仍然沿袭着原始的生产方式,完成处于“靠天养畜”的局面,牛无厩,猪无圈,野牧、乱牧、、乱配极为突出,耗粮型畜牧业(猪鸡)由于科学养殖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新品种、新科技只在少数地方发挥作用,节粮型畜牧业由于不重视草山管理,品种的相互近交,造成了个体、产量低、数量受到严重制约。

二、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差,疫病威胁大

西盟地处海拔2040米~600米之间,100%属于山区,交通、电力建设滞后,农民粮食自给不足,发展畜牧业没有充足的饲料保障,又与缅甸佤邦山水相连,边民互访频繁,牲畜混牧,境外无兽医防疫机构,是“W”病、牛出败、猪瘟的常发区,给畜牧业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据统计,解放以来,我县共发生牲畜“W”病18次,其中16次是从境外传入。

2.畜牧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近几年来,为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导农民走高产、高效和的畜牧业生产路子,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畜牧业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大了畜牧业支持力度,强化了畜牧基础建设。自98年以来,全县实施猪圈改造(新建)3570户,占全县农业户数的19.6%,但仍有12605户农户养猪没有圈。85%大牲畜没有栏,基本在野外露宿,草山、草场只用不管,只放牧不投入,已造成了严重退化,据85年草山普查资料显示,全县实有草山面积86.6万亩,有效利用面积65万亩,年产鲜草97.5万公斤。

3.种养业之间矛盾突出,人畜争地严重

西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机械化操作难度大,80%的农村根本无法实现机耕机耙,投用牛仍然是种植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而且是难于替代的生产工具,也是粮食的有效保障,但由于布局不合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确保粮食生产,限制畜牧业发展,畜牧数量的增多影响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恶性循环,不利于种养鸡业的协调发展。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年代以来,人们为了获取某种利益,不考虑总体的、长远的利益,不惜毁林毁草,到处开山采石,种植和开发各种经济作物,经济林木。与畜牧业生产相互争地,并且矛盾日趋突出,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发展畜牧业的意义

畜特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是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产业,有发展潜力,畜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不可扭转,在全县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趋势也不可扭转,同样,畜牧业的发展也是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作为西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加以建设,县委九届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狠抓畜牧工程,加快发展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重点,发动千家万户养殖,实现户均一头耕牛,人均一头生猪,组织群众生产自救解决吃肉问题,并通过发展畜牧业增加收入。

四、区域布局

西盟县畜牧业的总体思路是:稳步推进生猪生产,峰回路转快草食家畜牛、羊的发展步伐,开发以佤山土鸡为主的名特畜产品,具体布局:

1.西盟镇、勐梭镇勐梭村、秧洛村、中课乡中课村、力所乡力所村、南亢村、莫窝村莫窝村、翁嘎科乡班弄村、新厂乡新厂村、阿莫村、岳宋乡岳宋村、曼享村等交通方便,粮食基础较好,便于连接市场的村重点发展养猪业,以发展繁殖母猪为突破口,引进和扶持一批养殖专业户和重点养殖户实现人均1头猪。

2.粮食基础较差,至今还没有实现粮食自求平衡的山区村重点发展草食动物,实现户均1头耕牛。草山治理40万亩(自然草山恢复与改良30万亩,人工草山建设10万亩)。

五、发展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

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应当把畜牧业的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把畜牧业发展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西盟县的肉畜生产,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低,其中很重要原因之一是生产中片面追求存栏数量的多寡,不讲求饲料转化率和缩短饲养周期,不讲求经济效益,结果存栏增加,饲料浪费增多,产品不多,经济效益不佳。畜牧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调节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3.以改圈为突破口,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猪无圈、牛无栏的原始饲养方式,以改圈为主,实行生猪圈养,大牲畜等草食家率实行白天放牧,夜间补饲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推进圈舍建设,改圈可采取国家补助一点,即补助石棉瓦与水泥;农户出一点,即备沙、备石、烧砖、备木料等。圈舍的建设要同民房建设相统一,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猪圈+厕所+沼气的模式,全面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4.以品种改良为重点,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

西盟是以牲畜,特别是猪、牛,由于长时期的本地品种高度近交,品种退化已经极其严重,要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实用技术,本着公猪良种化,母猪良种化的原则,引入杜洛克、长白等优良种公猪,再引入产仔较高的太湖母猪,培育太湖繁殖二元杂种母猪,去劣存优,再同第三个品种杂交,培育三元商品杂种猪进行育肥,适时出栏。要大力推广牛冻改和羊冻改技术,提高牛、羊群体个体产肉量和肉品质,加快牛羊生产。牛羊的冻改工作首先要在畜牧局的牛羊场和个体大户中进行,然后逐步向广大农村推开。

5.以草山改良与治理为主,开发当地饲料资源

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对贫困县实施重要扶贫的有利时机,以自然草山的恢复和治理改良为主,把中度退化的草山进行改良,退化较为严重的荒山荒坡和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退耕还草,通过人工种草植优质牧草,替代紫茎泽兰等害草,改善草山利用率,提高牧草品质。在加大配合饲料推广力度的同时,利用氨化、微贮等技术,开发利用以往一把烧尽的丰富的作物桔杆,使其过腹还田。发动千家万户大量种植芭蕉芋、红薯、洋丝瓜,隆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畜牧业区划》,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987年第一版.

[2]《西盟县草场资源调查报告》.

[3]西盟县畜牧业生产统计报表.

[4]西盟县畜牧局2011年工作总结.

上一篇:墨江县生猪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下一篇:抵御“干旱”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