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声乐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设想

时间:2022-10-21 08:32:57

构建声乐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设想

摘要:测评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一直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于声乐艺术实践而言,这一点则显得更加突出。本文从声乐教育艺术实践质量监控入手,以声乐表演的艺术实践为对象,通过对教学与实践各个环节的监控及监控手段、监控机制的探讨,提出了构建声乐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声乐艺术实践;声乐教学;教学评价机制;教学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 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2-0096-04

高等音乐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全面启动,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监控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它涉及到艺术教育的各个门类,其中,声乐艺术实践质量的监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艺术实践质量是声乐教学的生命线。声乐的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都以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和开展各项音乐活动能力为宗旨。但课堂教学一般都处于封闭状态,教师在传授演唱技巧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参与性与集体协作意识的培养难免受到一定限制。而艺术实践则为学生创造了表现、参与、展示和集体协作的机会,有利于毕业后尽快地融入社会,是教学空间的扩展和延伸。因此,艺术实践活动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就业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能为社会所接受,是对办学单位教学效果的重要检测指标。由此,声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新环境里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个人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在进一步自我调整中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它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机会,使学生更加明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它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声乐艺术的兴趣,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通过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积累多方面的实践经验,从而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声乐表演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对今后的艺术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一、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构建环节

(一)入学水平监控

现在大部分艺术院校对学生入学提倡“宽进严出”。无论是声乐专业、还是音乐教育专业,宽进的标准都比较好掌握。对于实行省级统一专业考试的省份,众多专业教师在统一标准下评分,使入学考试都具有相对统一的客观标准,入学后还可以通过现场录象存档等形式进行专业测评。

但统一的入学标准并不说明具有统一的艺术实践能力,不排除一部分考生“高分低能”的现实。他们的声乐表演能力、音乐综合素质、音乐感悟力和思维能力等往往不是一次高考就能展示清楚的。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到高年级时,学习难度将逐渐加大,当学生接触到内涵深、艺术性强的作品时,乐感差的问题就将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入学水平监控体系,为以后动态跟踪学生的成长态势,制定针对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就入学水平监控而言,建立标准化的入学评价体系,实现水平分级管理和后期分级评价,根据不同评价等级建立个性化技巧与艺术实践规划,明确达成目标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监控

在我国现行教学体制下,声乐专业课程设置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按照多年的经验和惯例设置教学教程计划,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样,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时,势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读课程,拿学分,在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特别是在琴房这一相对狭小的空间中,在周而复始的学习中提高发声、演唱等技巧;这种方式虽然也培养了一些优秀的声乐人才,但这些人才大多都是在大学毕业后,在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锻炼以后,才逐渐取得成功的。另一种观点是合理减少课程设置,强化专业水平的提高,将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中,将学习的内容更多地与毕业后工作实践的需要相结合,如声乐心理学的学习、声乐表演学的学习,形体课的练习等,即便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和声学》、《曲式学》等课程学习都应该突出国内外声乐作品和声、曲式结构的基本特点,让学生掌握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泛泛地立足于器乐作品和声、音乐结构的复杂性,由此使学生对技巧学习与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产生出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由后一种观点而产生的课程设置原则,在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意见中已经明确,并提出可量化的操作模式,可供相关专业参考。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其办学模式中就处处留下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影子,甚至设置专职的艺术指导教授,一对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并让学生接受不同艺术指导教授的建议 。

事实上,声乐教育中艺术实践的作用谁都没有否认,但声乐艺术实践课程究竟占有多大比重,如何设置监控艺术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如何量化艺术实践与整体素质、就业需求等关系,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前置条件是课程设置要合理,为艺术实践规范化留出足够的改革空间。

就课程设置合理性而言,在明确入学评价分级之后,建立体现多元化特征的、差异化的教学大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乐感、技巧和创造力等之间寻找相互制约的平台,降低教师在期末集体打分时的误差率,增加评分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将学生表演中二度创作的能力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更准确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实践方法科学性监控

课堂学习中的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它却不是音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更不是音乐表演的目的,只是音乐表演的手段。只有当技巧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时,它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价值。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音乐教育的正规化和系统化,掌握高超的音乐演唱技巧的声乐学生大有人在,但是真正能成为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却并不多见。

就艺术实践方法而言,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强调二者之间的互补,将声乐理论知识贯穿到艺术实践的全过程中。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应该抓住两头:一头是在课堂上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另一头是在艺术实践中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艺术实践评价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达成目标,这个目标既应该考虑到学生初始阶段的不同标准和个性化特点,又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并将舞台台风、表情、仪态、协调配合能力和肢体语言等内容均列入考核内容,使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将音乐鲜活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将音乐变成呆板的展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对艺术实践的效果进行前期计划、中期检验、后期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实践方法科学性监控的重要课题。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构建声乐艺术实践监控体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关系到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方向,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对于任何一个教学个体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本文的建议仅在于抛砖引玉。

(一)演唱水平考核

尽管声乐教学有各种各样的考核,但评价内容大体是相同的,考核的对象也是相同的。可以分为“直接的考核”和“间接的考核”。直接的考核内容是演唱者在台上的实际演唱表现情况;而间接的考核内容是指演唱者对演唱方面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展示和提升,后者是前者的支撑与基础。

目前通用的考核办法是期末让每个学生在台上演唱规定的(或部分规定的)曲目,由数位评委根据每位演唱者的表现分别打分,再根据每位演唱者的得分计算出平均分,并根据不同的得分排出各演唱者的名次。在这里,评委打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和测量的过程,评委在头脑中有一个演唱的“标准样本”,用这个标准来对演唱者表现的主观印象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再将这种差异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考核方法是一种比较评价法,有三个特点: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评价标准的主观性,测量结果不容易精准。这种评价,常偏重于技术层面的表现,而忽略二度创作和表演能力的展示,从而形成艺术实践检验硬性指标的缺位。

作为改革的尝试,可以在声乐演唱水平考核中,将技巧驾驭程度、节奏感、乐感(乐句层次感、形象鲜明性、风格把握、表现分寸把握,处理细致性等)、音乐完整性等指标量化,给予音乐综合表现力和二度创作以一定的分值,对艺术表现能力、效果等在量化的基础上设计分值权重,使艺术表现能力及效果具备可检验性。

(二)艺术实践的次数与形式

明确声乐艺术实践的次数和形式,是量化实践效果的基础。就教学设计而言,可以将系级、院(校)级艺术实践和面向社会的艺术实践相结合,可以将独唱、合唱、齐唱、表演唱、甚至歌舞等不同的实践形式相结合,可以将美声的、民族的不同演唱流派相结合,可以将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的学生按照演出的形式合理组合……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并对规定的艺术实践以次数、形式、等级、效果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可操作的监控机制,将集中监控与日常评价相结合,如开学初期各项工作准备工作的检查,期中的教学检查及期末的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如将相关权威部门的监测和艺术实践的记录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如将实践总结和各教学单位互相评定、管理部门统一评定相结合;社会评价与校内监控相结合,使艺术实践的社会效益最大化,避免组织的活动流于形式;实现教学资源和艺术实践资源的整体优化组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意识、交流意识,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有效的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实践中具有非常关键的导向作用,常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常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点。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对教育内容或现象的价值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在获取足够多的资料事实基础上,做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以及定性描述。完善声乐艺术实践的评价机制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从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考试评价观等方面转变教育观念。要改变培养体系中过分强调甄别与比较的功能,促进学生面向社会全面发展,提高艺术实践的效能。

其次,体现学科内容整合的趋势,一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二度创作与声乐演唱技巧等方面加以整合,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体制创新,从教材评价、教学评价延伸到艺术实践评价,强化教与学的促进关系,力求声乐教学启迪思维、开拓视野、联系社会需求的实际。

对单纯的声乐表演进行量化测评难度非常大,如音色、行腔、韵味、感情的内在或外在表现(露)等诸方面均会体现出个性化特征,每个人的感情幅度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呼吸不同、技巧运用和能力不同、语言处理不同、气质不同等都可能导致实践中演唱效果的差异。

建立艺术实践的评价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形成性测量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连续性反馈,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阶段性效果、特点和困难等信息,使教师的辅导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二是建立终结性测量与评价体系,将艺术实践以相似于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在一定的艺术实践之后取得哪些进步,达到什么程度,从而判断艺术实践的得失,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近几年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不及其它专业学生,对口的就业渠道已经趋于饱和,社会也随之抬高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高学历,更要求全面实用的人才。在扩招后的“粗放式”教学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应变能力较弱,发展能力不足,这使声乐专业毕业生艺术实践能力的要求愈加突出。

声乐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构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模式。本文涉及到的内容仅仅是该模式构建先期需要探讨的问题。从社会需求角度讲,声乐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声乐表演,又包括声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工作的普及等诸多方面,这使其艺术实践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远远超出本文以演唱为主体的实践形式。因此,尽管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但它无疑是声乐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李继武.从课程设置看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办学的模式[J].人民音乐・评论版,2006,(8):77.

本节参见李民.关于完善钢琴演奏水平考核的设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46-50.

参考文献

[1]张前.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4):3-10.

[2]声乐表演艺术与人才培养――记喻宜萱先生的一次谈话[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2):75-78.

[3]熊俊仙.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J].音乐探索,1995,(4):57-59.

[4]李诚,李凯等.教苑撷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61-266.

Tentative Plan of Establishing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System of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

Zhang Lijuan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systems is alway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the reform of musical education , especially to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

Starting with quality-monitoring of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al education ,

taking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 performing for example , through monitoring ,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means of every link in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tentative

plan of establishing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system of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

Key words: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 ; vocal teaching ; assessing mechanism of teaching ; monitoring

system of teaching

上一篇:一部来自的电影 下一篇:扬琴即兴伴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