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即兴伴奏初探

时间:2022-10-23 12:37:50

摘 要:扬琴为民乐中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即兴伴奏又是民乐中较为普遍的伴奏形式,目而文章从扬琴即兴伴奏的专业技术、和声基础、伴奏音型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使扬琴即兴伴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扬琴;即兴伴奏;专业技术;和声;音型

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3-0101-03

器乐演奏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音乐作品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器乐伴奏的写作,主要是指在乐曲旋律基础上,通过作者精确的构思,为其编配出符合音乐本身艺术形象的正规伴奏乐谱。伴奏是音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使伴奏和主奏部分的旋律融为一体,音乐作品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即兴伴奏是指在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为歌曲、音乐作品即兴而作的一种伴奏方式。即兴伴奏是一门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想象力,并能体现出个性差异的综合性学科,是用于丰富音乐作品内容和表现力、提高作品艺术性和感染性的配合性学科。近年来“歌曲钢琴即兴伴奏”已成为各大高师音乐系的一门主干课程,可见它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而在民族音乐方面,即兴演奏和伴奏的形式其实早就存在。因民族音乐其音乐方面的特殊性和民族性,很多音乐作品仅存在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上,在其作品的规范性上就不同于西洋音乐作品,但这也正是民族音乐魅力所在。其实“即兴”是一种美,它不是一般所理解的兴致所至、信手拈来的表演形式,而是一门集演奏者个人知识、专业技能、和声水平融为―体的综合技能的表现。

扬琴是民族器乐中应用最广泛的击弦乐器,它音色清脆、明亮,音域宽广,转调方便,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担任独奏、重奏、协奏。而又因为它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在和声和二声部演奏上比其他民族乐器有着绝对优势,在民族乐队有的融合性使它又成为民族乐器中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至今仍广泛应用在各地的地方戏曲表演中,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琴书,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沪剧等地方戏曲。近年来民乐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但它特有的民族性使它始终没有西洋音乐作品那么系统、完善,在伴奏的编配上仍有着较大的空白,但其中也不乏有好而精的作品出现,如二胡曲《新婚别》、《兰花花》、《二泉映月》、《江河水》,竹笛名曲《姑苏行》等。而大量无伴奏谱的乐曲让伴奏者束手无策,这就体现出了即兴伴奏在民乐演奏中的重要性。

笔者因多年从事扬琴专业的教学和伴奏工作,看到了扬琴教学别是即兴伴奏方面的不足,于是自己大量阅读、借鉴和学习姊妹学科伴奏方面的经验,通过多年在不同的演出中总结和积累的伴奏经验,对扬琴伴奏中的即兴伴奏有了如下的体会研究。

一、良好的专业技能功底

扬琴即兴伴奏首要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扬琴演奏技巧的掌握。伴奏者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演奏技巧,包括对乐器自身的音准、音色、力度等方面的控制。首先在节奏、速度方面的训练非常重要,要求伴奏者对所奏的作品速度方面要有准确的把握,还能在不同演出中出现的速度、节奏方面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其次伴奏者对音色、音量及力度的控制也是一种技能的表现。伴奏者和演奏者适度的音量配合,会更好地烘托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当器乐作品在引子、间奏、尾声时,伴奏者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感情,从而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必要的和声基础

即兴伴奏属于多声部范畴,当然需要和声基础。而和声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关系到伴奏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和声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作品需要来考虑,处理好乐曲和声的排列法、连接法、省略音、功能性、色彩性、节奏感、表现力及和弦的结构和和声风格等等。这在我们平时的和声学习和练习中都有固定的规则,但在实际运用中又是相当灵活的。不难看出,在即兴伴奏这一领域里,理论水平越高,掌握的和声知识越丰富,选择余地越大,艺术性就越高。

大多从事民族音乐的演奏者,因民族音乐特有的民族性使他们在和声学方面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但笔者认为,要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不断地推陈出新,就应该克服这方面的缺点,特别是从事民乐伴奏的演奏者更应完善这方面的知识。

三、恰当的伴奏音型

掌握了一定的扬琴演奏基础与和声知识,就需要用一定的形式进行陈述。但每个作品的伴奏运用是否恰当,怎样才能恰当,应有一定的根据。扬琴属于民乐中为数不多的多声部乐器,它具有宽广的音域和变化细腻的力度层次,它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伴奏音型千姿百态、多种多样,并且每种伴奏音型都有各自的表现特色。一首完整的乐曲可以包含多种音型的选择,但选择时又必须考虑某种音型是否与乐曲的内容、情绪、风格、速度相适应。下面笔者总结了伴奏中常用的几种旋律音型处理方法:

1.单音旋律音型

这种音型是对乐曲旋律的原样重复或不同音区的重复。单音旋律的弹奏可以使旋律线条清晰,着重强调旋律的表现作用,而在民乐中多用于传统乐曲的伴奏,俗称“游奏”。这种伴奏方法是初学者最易掌握的,但大段落的应用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因此在实际伴奏中应与其它手法一起造成对比的效果。

2.八度旋律音型

这种音型是指在扬琴中用八度双音弹奏的方式重复乐曲主旋律,常用在乐曲中情绪激动、节奏稳重的高潮段落。八度齐奏与其它旋律处理方法一起运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使旋律更加辉煌、明亮,更富有感染力。

3.双音旋律音型

这种音型是指扬琴在重复乐曲旋律的同时再弹奏一和音的方法,而这一音常为和弦音并附加在旋律音的上方。而―般乐曲只在强拍、长音或较主要的旋律音上加奏双音,而弱拍、较短的音则用单音演奏。加双音的旋律音响效果饱满坚实,音色透明柔和,使旋律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多彩。

4.分解和弦旋律音型

这种音型是指把和弦音分开弹奏,用以表现乐曲情绪变化丰富细腻,富于诗情画意,旋律起伏较大的抒情段落,给听者明净透明、柔和舒展的意境。

5.琶音旋律音型

这种音型是在使用附加和弦的旋律时将和弦各音级用短琶音的形式弹奏的方法。一般情况都是将和弦音由低到高依次快速弹奏,适合用于描写水波涟漪的气氛。

6.加花旋律音型

这种音型是在乐曲旋律的基础上,运用经过音、辅助音等和弦外音及和弦音,穿插在主旋律中的变奏技术弹奏,多用于主旋律的长音及停顿处,从而使主旋律连贯流畅、华丽动听。

7.音型化的旋律音型

这种音型是把主旋律的基础轮廓用音型的形式弹奏的方法。在扬琴弹奏过程中,根据旋律的运动特征,可将左手的声部安排成具有旋律轮廓的音型,使音响中有旋律因素。这种方法具有伴奏因素集中的特点,因而效果也很丰富,在实际运用中对声部的连接要求较为自由,重在突出节奏性及旋律轮廓。

以上各种伴奏音型在扬琴即兴伴奏中常常混用,表现出 音乐不同的层次,划分段落结构、体现乐曲的发展动态,是扬琴即兴伴奏中的基本方法。

四、对伴奏作品深入地理解

扬琴伴奏与演奏者要共同进入“角色”,才能把一首作品演绎好,因此分析研究作品内容和探讨表现手法尤为重要。当伴奏者拿到乐曲时,必须对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速度、结构、调式调性和伴奏音型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才能在舞台表演时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另外,还应对作曲家的生平、思想和生活艺术创意有尽可能透彻的了解,只有对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深入了解,才能在伴奏时掌握好速度、力度、句法、气口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伴奏者的技术能力和想象力设计伴奏织体和音型,编配和弦进行,设计前奏、间奏、尾奏,最后与演奏者配合。

当然,每个演奏者对乐曲的感受都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可以把同一首乐曲的伴奏配成无数种形式,因此伴奏者要学会融会变通、举一反三,大量涉猎不同作曲家的正谱伴奏,从中吸取营养,启发自己的想象力,将其运用到即兴伴奏创作中。

五、演奏者与伴奏者完美的相互配合

要演绎好一首作品,达到旋律与伴奏水融的完美境界。是演奏者和伴奏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伴奏的经验,首先要把伴奏熟记于心,只有这样,伴奏者才有精力去考虑乐曲深层次方面的问题,如力度、音色、速度等等。二是要熟悉演奏者的风格和状态,掌握演奏者在演奏中的情绪起伏,这样才有把握控制全局,做到知己知彼。三是要掌握好适度的音量,避免喧宾夺主,既不能把伴奏弹成独奏,一味的表现自己,也不能简单的把伴奏看成是一种陪衬。演奏者在演出时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演奏者节奏不稳、音准不好、谱子错误等等,这就要求伴奏者在心理上要有较强的适应和反映能力,不能因临场出现的小纰漏而影响音乐的完整性。伴奏者不仅是单纯的协助也应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内在意境,体会乐句呼吸及细微的感情思绪,为独奏者提供音乐的烘托,提供丰富的音乐氛围,从而达到珠联璧合的艺术境界。

总之,只有伴奏者具备坚实的音乐修养和知识,才能真正将艺术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伴奏者必须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赋予演奏者更多戏剧性与想象力,丰富音乐表现力。

以上是笔者对扬琴即兴伴奏的一些体会,体现出扬琴在民乐伴奏中的重要性,拓宽扬琴专业教学的思路,使更多的扬琴专业学生在学习中能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目标,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上一篇:构建声乐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设想 下一篇: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水中倒影》的结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