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重组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作用

时间:2022-09-24 03:22:56

战略重组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作用

摘要: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银行重组的内涵,然后指出了中国银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战略重组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作用。

关键词:战略重组;竞争力;持续发展

一、银行重组的内涵

银行重组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其实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人们通常从几个不同的含义上混用重组:一是财务重组,包括注资、债转股、债务重组、不良资产剥离、上市融资等,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善银行的财务指标,但对真正持续地改善银行经营管理状况、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只起基础性作用;二是运营重组,包括对公司治理机制、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改造,旨在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它往往是渐进的、持续的,但是国内银行往往历史包袱沉重,又面临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金融监管的加强,仅仅依靠运营重组远远不够;三是把财务重组与运营重组结合进行。通常以财务重组为契机或开端,包括但不限于运营层面。财务重组和运营重组结合起来才是全面、彻底的重组,我们也称之为战略重组,旨在通过财务重组化解历史包袱,在财务重组的基础上再进行运营重组。

二、中国银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虚置

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就其历史演进看,经历了单一产权结构到多元产权结构的变迁过程。股份制作为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国际上大多数银行的组织形式。其主要优点在于通过引入多元产权主体,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密的制衡机制,保证银行的健康发展。而在我国目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仍存在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主体虚置的问题。从国有商业银行看,国家作为其唯一出资人,拥有完全产权。国有商业银行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却没有能够完全代表国家管理国有银行产权的人格化主体,所有者不能有效地行使和转让剩余所有权,对经营者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有效有约束机制,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相容。同时,所有者虚置,也造成产权关系模糊,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容易受到行政干预,损害银行的经济利益。股份制商业银行虽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有的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在产权关系上实现了多元化,但绝大数银行都是由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并没有完全解决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缺位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与国有商业银行同样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薄弱,存在较大风险

所有者缺位,产权关系模糊,使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高,缺乏有效制衡机制,所有者难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易引致银行内部控制薄弱,问题严重,产生“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治理结构下,我国银行目前实行的多层次的委托关系也使内部控制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体制,除所有者与总行经营管理者是委托关系,上级行和下级行之间通过层层授权经营方式,也形成了多层次的关系,层次越多,链越长,信息不对称就越严重,上级行的控制力越弱。国有银行是典型的多级委托组织,很容易引发人的道德风险,近年来银行业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贷款”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问题。从国际经验看,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引致的问题,也是形成的银行风险主要原因。

(三)资本充足率不高,发展动力不足

治理结构不完善,一方面造成产权结构单一,使我国银行缺乏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另一方面给银行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损失和风险,侵蚀了银行本来就较微薄的利润。受这两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整体的资本充足率不高。根据200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进行的排名显示,世界前10大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1.37%,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29%。即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情况较好的中国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也仅是8.15%。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25%,虽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远远低于国际大银行的平均水平,也不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资本充足与否不仅是银行信用之本,也是银行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资本充足率不足势必会削弱银行发展的动力。

(四)经营绩效不高,竞争能力不强

由于决策机制的不合理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银行业经营绩效不高。一是不良资产比率仍很高,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见表1),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平均比率为23.5%,而世界前10大银行平均水平仅为3.35%。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虽比国有商业银行低,但仍高于世界先进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水平。二是盈利水平低,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平均回报率分别为4.33%和11.3%,而同期花旗银行资本回报率高达38.8%,如果考虑到我国银行业普遍资本不足情况,则资本盈利水平差距更大。资产回报率也同样反映这种情况。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近几年来各银行机构都在强调金融创新,突出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与营销战略。但是,从目前金融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看,各家银行市场定位基本趋同,金融产品开发大同小异,基本都处于表面层次。银行业务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领域,目前贷款业务收入占我国银行盈利的90%左右,非贷款收入不足10%,而国外大银行非贷款业务收入已超过60%,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战略重组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作用

战略重组通过财务重组推动运营重组,能够迅速、有效、大幅度地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组能够迅速提升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财务实力

通过股东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不良资产剥离、债权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对银行进行财务重组,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改善银行的财务指标。

以交行和建行为例,2005年在香港完成重组上市的交行和建行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52%和13.57%,英国《银行家》杂志的2006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报告显示:建行以356亿美元一级资本跃居亚洲银行榜首,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的排名也由2005年的第25位上升为2006年的第11位;交行也从05年的第105位上升到第65位。而没有完成重组的中资商业银行的排名却出现了下降。表2列出了2005年9月28日标准普尔调升部分国内商业银行评级的情况,这些商业银行的重组都已取得阶段性成功。

(二)重组有利于优化公司治理基础和机制

国内银行重组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以转让股权或者扩大股本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吸引投资者或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募集股本,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形成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其他法人股、外资股等多种形式的产权主体,主动选择有资本约束和股东回报约束的理性发展模式,形成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结构优化后,通过战略投资者、新股东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借鉴战略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上的丰富经验。上市银行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督,有利于强化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和独立性;有利于建立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将高管人员管理工作制度化;有利于控制关联交易;有利于明确界定银行内部的管理架构和制度,形成职责边界清晰的内部组织架构、独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股东价值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股东对银行的监督。

(三)重组有利于促进银行转型

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转型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各家银行基于不同的历史、现状、远景和转型的路径依赖,提出了零售银行、综合化、国际化等不同的转型方向。但仔细分析,其共同之处在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提出要加快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扩大零售银行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重组对于加快转型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体现在:第一,由于零售银行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银行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潜在投资者较高的估值,在重组前或重组的储备阶段,银行会更加积极地做好加快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的准备和全力推动这两项业务的发展;第二,重组提升了银行的财务实力,有利于银行加大在转型方面的投入,有利于银行承受转型期收入结构调整带来的短期压力;第三,通过重组引入经验丰富的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国外的战略投资者普遍已经经历过这一转型,其在市场细分与定位、产品和服务、风险管控、组织架构调整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能够帮助银行加快转型。

(四)重组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改进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提升科技支持能力,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

国内商业银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除了遵循银监会规定的四条原则和五项标准外,对战略投资者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管理水平、IT实力都提出了较高的标准,重视引资,更重视“引智”,要求合格的战略投资者不仅要能提供充足的资本、愿意弥补不良资产处置损失,更重要的是愿意对商业银行未来的改革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通过安排多面、恰当的合作,移植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加快人员的培训交流,提高科技运用水平和产品开发创新以及营销能力,提高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能力,实现客户资源或业务资源的共享和互补等。引入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可以帮助国内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加速运营重组,在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科技支持能力、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迅速的提升。

(五)重组有助于银行改进激励约束机制,开发人力资源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在激励约束机制上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是激励方式单一,激励水平较低。如:薪酬以工资为主,固定收入部分占比大;员工晋升途径单一,未建立多渠道、多序列的岗位晋升体系;培训机会少。二是约束机制未真正建立。提出了加大责任追究,甚至对不良贷款终身追究责任,但是执行不到位。三是激励约束的依据欠缺,考核体系不科学。国内银行都未能建立起科学的计划预算体系和内部转移定价体系,考核指标难以准确量化、分解。这些都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重组化解了银行的历史包袱,改善了银行的财务状况,银行上市后能够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手段,激励约束的资源增多,依据更趋坚实,再加上在重组过程中,银行都将激励约束机制的优化放在重要位置。重组后,在较短时间内国内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六)重组有利于提高银行持续发展能力

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重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股东回报约束和资本约束,深化改革,制定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综合发展战略;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并完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风险;走集约化经营道路,通过实行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优化组织结构体系,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实行审慎的会计制度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强化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与效益机制,不断完善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强财务管理,有效降低成本收入比,提高资源配置和管理能力;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营销和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产品创新和营销能力。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管理与服务功能;完善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商业银行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银行重组以财务重组为契机或开端,涵盖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代表的制度创新以及贯穿商业银行改革过程的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等,在践行重组的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必将迎来一个竞争力持续提升、不断发展壮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阶段。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重组固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银行的财务实力,但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人员素质的提升、机制体制的改造、内控体系的完善、健康企业文化的培育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能培育出银行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上一篇:国外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的启示 下一篇:海峡西岸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问题研究